最近一個學生分享的帖子引發爭議,其在小紅書筆記里直言自己被監視了。

按照該學生的說法,老師給全班同學發了一種特殊的筆,暑假作業必須用這個 " 筆 " 來完成。
據悉,該筆有特殊的筆芯,筆頭旁邊的攝像頭能捕捉特殊紙張的筆記,學生什么時候寫,寫了什么,相應的電腦、手機、iPad 等屏幕上就能顯示出什么,也即是說老師那里都會收到通知,并且是實時同步,沒有延遲。

隨后這名網友的帖子被廣泛傳播,引起大家對智能紙筆產品的關注。
這類能將寫在紙上的信息實時傳導到電子產品上的智能筆,也被稱為點陣筆、馬良筆。
點陣筆的工作原理并不難理解。
它的外觀與一只普通的筆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在筆頭下面暗藏了一個微型紅外攝像頭。這個攝像頭拍攝的并不是書寫的筆跡,而是筆尖劃過紙面的位置信息。這種位置信息由事先印在紙張上的微小的點陣碼提供。

點陣筆獲得的筆尖位置信息,可以轉化為包含書寫過程信息的筆跡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暫時存儲在筆內,也可以通過藍牙實時或者異步地傳輸給移動設備或 PC。

學生在使用點陣筆的過程中,不僅遠端的老師可以實時看到學生的書寫過程,教學系統也可以準確地知道學生當前正在書寫哪一頁哪一題。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想要阻止點陣筆工作的方法都是徒勞的,比如使用者將杯子里的水故意打翻,想讓筆壞掉,或者撒謊說因為放假去了鄉下,沒有拉網等。
一般來說,這類點陣筆都是防水的,并且支持離線使用,離線期間會儲存書寫信息,等連上網后就會把信息同步上傳。
該學生的經歷并非孤例,這類智能教學工具早前便開始在各地的學校推行。



有網友表示,無論什么作業最終都會給老師看,同步跟蹤作業情況,不算侵犯個人隱私。
也有網友吐槽,這無異于給學生戴上了 " 電子鐐銬 ",但如果只是考試時候用來防作弊倒挺有必要。
智能紙筆用于教學中確實能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一定益處。比如于教師而言,可以透過智能筆及時跟蹤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實時掌握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做題時長和知識結構學習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于學生而言,在智能紙筆的幫助下可以提高課堂練習效率,在寒暑假等容易 " 犯懶 " 的假期也能更加自律主動的完成作業。
然而,再有效的技術手段,如果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無視潛在的技術風險而強制要求擴大使用場景,顯然都不合理。
首先,點陣筆等智能學習產品的起意是好的,但部分學生認為因此而遭受了 " 監視 "。
一旦用了這種筆,老師對學生的 " 看管 " 無異于從課堂管到了臥室,從耳邊管到了筆尖,這種時時刻刻被 " 監控 " 的感覺并不好受。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智能紙筆商家宣傳資料中提到,這是為響應國家 " 雙減 " 政策,助力教育數字化升級而推出的相關產品。
所謂 " 雙減 " 政策,減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但教育從業者應該意識到,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不僅僅是減少學生作業量,還包括減輕學生作業方面的心理負擔。
不過,這種智能紙筆不僅沒有為學生減負,反而給學生增負。
因為當學生寫作業全程被老師 " 監控 ",心理壓力可能會大增。據部分學生反饋,在使用點陣筆時,若作業做得太慢或者做得不好,老師會在群里提醒提升效率,或者會將情況告知家長。
過于嚴密的監控,無疑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和排斥心理,也會讓學生產生 " 老師不信任自己 " 的想法,無形之中可能破壞師生信任關系。
其次,使用點陣筆觀測學生是否作業的行為,涉及到了未成年人的隱私保護問題。
通過點陣筆了解到的作業情況會側面反饋學生作息時間、作業地點等生活特質。即便這些信息微不足道,但也屬于學生的個人信息。
依照《個人信息保護法》,未成年人的信息屬于敏感個人信息。采集敏感個人信息需要遵循充分必要性和履行非常嚴格的保護措施。
具體到學校教育,充分必要性就是指智能紙筆會對教學產生重大影響。但沒有智能筆是否教學工作就無法開展?這很難去論證。另外,相關企業在收集學生信息后是否進行了保護性處理等?這一切問題都不能忽視,學校在推行各類智能學習工具時應該考慮周全,充分論證其信息采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同時,這還涉及到未成年人監護人同意的問題,學校或教師在要求學生使用智能筆的同時,應該明確告知監護人使用智能筆可能帶來的風險。只有在征得學生監護人明確的同意、證明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才能構成使用智能紙筆收集個人信息的條件。
最后,對于購買非必要的學習用品而言,誰來買單值得深究。據悉,一只點陣筆及服務費用每年幾百到上千元,如果由學生買單,這樣的價格是否會增加家長負擔?即便一些學校會統一免費發放智能紙筆,但學生若中途將筆弄壞,仍需要照價賠償。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對于教育智能化、數字化改革持著擁抱態度,但這些智能、技術手段的使用邊界在哪里?是否會過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無論技術怎么監測,都不可能真正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是否掌握,學生是不是真心愿意學習。
智能設備的確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它始終是一項輔助工具,不應該變成教育的 " 新牢籠 "。
對于這一現象你怎么想的呢?
編輯:崔崔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a495c8e9f09288c6d93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