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周星馳和陳思誠云連線。
鏡頭下,兩個人都略帶拘謹。直到陳思誠突然拿了一個熊貓公仔出來說要做禮物,星爺略一遲疑:" 謝謝你,太客氣了。"

這個丑萌的玩偶,是《外太空的莫扎特》里的外星人莫扎特。
而找周星馳連線的原因,是因為陳思誠在七八年前曾和星爺聊起過這個故事。如今,他終于拍出來了。
這是部拍給小朋友的電影,但看到最后,發現如果說它是部單純的兒童片,好像又簡單了。
一個叫莫扎特的外星人
故事的主角任小天是個中二學生,成績 " 麻麻地 "。
比起聽老師上課,他熱愛更神秘的天文,喜歡仰望星空,像每一個渴望探險的少年一樣,幻想地球之外有著新的地外文明,等待他去探索。

和英子她媽一樣,任小天他爸覺得沉迷外太空不靠譜,于是擔起了嚴父的責任,每天按點按量督促他練琴,希望小天朝著郎朗這個活目標進軍。
滿心幻想的少年人,熟知生活殘忍的中年人,和幾乎所有的親子關系一樣,兩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平平無奇的一天,小天忽然發現,自己剛拿回家的丑萌玩偶,會動了。
它伸著懶腰,搖晃著腦袋,還會照鏡子。腦袋上有一個類似觸角的東西,一 " 發功 ",屋子里的東西全都飛起來。誰能想到,家里的毛絨娃娃會被外星人附了體。

突然有一個外星朋友是什么體驗?
對小天來說,不僅多了個會保護他的好朋友,還被直接帶飛,解鎖想象不到的奇幻世界。
比如書橋,在空中由一本本書搭成的橋,飄在北京上空,帶任小天去到朋友身邊。

還有長城奇觀,莫扎特用極為絢麗的畫面,將北緯 30 度那些未解之謎一一呈現。

不僅僅如此,莫扎特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幫小天找到自我,找回興趣。
比如當下小天最大的苦惱,是鋼琴,他不喜歡練琴,也沒覺得這個他爸口中的高雅藝術,有什么好。
但莫扎特卻用一個 " 通感小橘子 " 告訴小天,音樂這門藝術,隨處可見,萬事萬物都有音高,你能聽到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由音符組成的。

說白了,其實就是找尋事物原本的意義。學習鋼琴的目的才不是為了考級,而是因為音樂本身的美,要培養對事物原初的興趣。
是的,外星人莫扎特,踐行的也是這些年地球人流行的,快樂學習。

于是,比賽現場任小天一鳴驚人,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星星》當主調,在后半段自創了旋律,獲得了比賽的冠軍。
但," 希望孩子有個一技之長 " 的老爸見狀,變本加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來到地球身負任務的莫扎特決定,偷襲 " 我爸 "。
如何偷襲 " 我爸 "?
兒童片的故事簡單干凈,可內核不能無腦草率。所以這個類型看似輕巧,但并不是一個討巧的商業片題材。
那么,明知題材不討巧,導演為何還要一個猛子扎進來?我想是因為一個詞:父子關系。

比如偷襲 " 我爸 " 這件事,可能是全片笑點最集中的地方。
首先 " 我爸 " 這個昵稱,剛出現時會覺得外星人有點傻,再出現又會隨著情節,覺得好笑,到了后來,甚至莫名多了些情感出來。

莫扎特以為 " 我爸 " 是一種特定的生物,是小天的最大阻礙
再者是偷襲場面。
" 我爸 " 任大望在浴池美滋滋泡澡,熟練掌握科學知識的莫扎特想到了電擊,拔了根電線就沖進去,結果一個反轉,電著了自己。
努力學習地球風俗的莫扎特看《英雄本色》,看到了小馬哥拔槍殺人,于是照貓畫虎,伸出手指對著任大望就是幾聲 biubiu……

最動人的一幕卻是出現在莫扎特差點得手時,任大望睡著了,莫扎特看著 " 我爸 " 頭上的吊扇,來了一個地球人三大恐怖幻想之一的電扇掉落。
但在即將砸到的那一刻,電扇卻偏離了軌道。被聲音嚇醒的任大望睡夢中驚坐起,然后又躺倒睡去,完全不知道自己和死神打了一個照面。
莫扎特的心軟,是因為他想到," 我爸 " 死了,小天會傷心。

莫扎特來地球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它沒有親情的概念,但看到小天和任大望的相處,看到他三番五次地阻止自己的偷襲行動,也不免會想,為什么小天會傷心?
小天不是很恨 " 我爸 " 嗎?不是恨不得他立刻消失嗎?但,又不能真的消失。

地球人這復雜的情感啊
這便引出了電影最大的戲劇沖突——不是表面上的詐騙團伙綁架外星人,而是如何解決父子關系。
整部電影中,大部分時間任大望和小天都是處于對立的關系。但他們的對立不是戲劇的,而是因為最簡單不過的原因:理想和現實之間,到底要選哪一樣?任大望的堅持,也是想要小天至少擁有一項生存技能。

這沒什么錯,甚至是大部分中國式父母會有的想法。
電影沒有臉譜化的一個重要設定就是,別看任大望一直兇了吧唧的,但他從來沒有下手打過兒子。
所以他說出那句 " 為你好 " 的臺詞時,可能有觀眾覺得是在批判,但對任大望來說,這是真心的。

因為他不想讓小天步自己的后塵,不想年紀這么大了,還要靠一個個求爺爺告奶奶地拉保險過日子,不想離婚了,還要在前妻面前說那些離大譜的謊言。
他像每一個希望孩子能過得比自己好的父母一樣,想至少讓小天活出個人樣來,哪怕自己再千瘡百孔。

然而,從小天的視角來看,無時無刻的監視,無所不在的壓力,對自己興趣的扼殺,對自己時間的浪費,只會激化這份矛盾。
兩種思維空間里的人,無法交流,更無從理解。從這里,能看到導演的無可奈何,就如現實里陷入僵局的親子關系一樣,似乎沒什么解決方法。
直到,范偉飾演的爺爺出現。
教育問題?不,是身份問題
爺爺是電影里戲份少,但重要程度極高的配角。
他有兩場相對照的戲,一場是任大望教育小天,責怪他不學那些有用的,責怪他不夠努力不用功,最后在爭吵里丟下一句:" 你遲早會感謝我的。"
另一場則是老年癡呆的爺爺 " 教育 " 任大望,同樣責怪他不學有用的,也丟下那句 " 你會感謝我 " 的話。

正是如此,我們才體會到任大望的人生經歷。
任大望也曾有過熱血叛逆的少年時代,他因為唱搖滾遇到了小天的媽媽,但又因為生存的壓力,選擇了放棄夢想。
爺爺那句 " 你會感謝我的 " 就像是一個關鍵詞觸碰,一下子就打開了任大望的記憶,也正是在那一刻,任大望與任小天,才有了真正的,心的交流。

但這并不是簡單的 " 懂得尊重孩子 " 的展示,這里面暗藏的,其實是身份固化問題。
每個人都習慣于固化在單一的角色里面。在家時,你是父親或母親;在學校時,你是老師或家長;在公司時,你是員工或領導。但無論何時,我們都習慣了用單一的角色來思考問題。

任大望和任小天的互不理解,本質上是什么?是身份的不同,是兩人無法以對方的身份來看待問題。這才是電影想要表達的核心。
孩子和成人的世界,確實是不同的。比如待人接物的方式,任小天對待對自己不友好的同學,選擇的方式是 " 讓他好看 "。而任大望對待和任小天打架的那個,卻是一通胖揍。

電影花了不少精力放在兒童式的場景展示上。
比如那個用音樂來 " 充電 " 的設定,有科學依據嗎?沒有,但孩子們會覺得 " 真實 " 易接受,甚至會自發地篩選他們覺得合適的音樂。

比如那個樂高船飛在繁華的北京上空,從三里屯一路到長城,電視里解釋為類似海市蜃樓的現象,有人會相信嗎?現實里當然不會,但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一個很好的冒險故事開端。

這些不一定能戳到你的點,實際上就想象力來說,也有對大人而言略顯天真的地方,但有一點卻很堅定:
那些不合理的,荒誕不羈的,其實就是要拋開一直以來的固化思維。
所以某種程度上,這些片段是在告訴我們,任大望或許可以說是我們每一個人。
結 語
我是上映當日的夜里去看的電影,觀眾三三兩兩,畢竟實在是太晚了。所以那一場我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會不會等到白天,就有更多的人帶著孩子或者爸媽來看這部電影?
雖然是兒童片,但也適合為人父母的觀眾觀看。比如馬元父子的關系,顯然就不是兒童所能夠理解的,比如任小天最終依然是任小天,歐陽同學依舊是風靡校園的風云人物,這些,顯然不是一部兒童片該有的 HE 結局。
尤其有不少關于親子關系的討論,有人在小天身上看到自己,覺得爸媽的約束太過,表達愛的方式并沒人讓他們感受到愛;也有人站在未來,后悔當初爸媽沒能對自己再嚴格一點堅持下來,導致自己現在沒有一技之長。這些都是很有趣的討論,無論哪一種,似乎都有那么一點道理。
或許,正是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才看出不同取向的電影吧。
今天的話題是:
你有被父母逼過學樂器嗎?
來評論區說說吧 ~
上一篇:
拓展閱讀:
- 今天頭條の作者 -
你的小仙女 E 姐,無所不能的豆包,愛看戲的甜辣醬
值日生:菜籽 美術:樹懶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51a478e9f09706558d6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