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并引發另一個風口——動力電池回收,這個千億規模的市場備受關注。從新能源車一問世,電池回收的現實問題便擺放在眼前,電池在 5~8 年左右就要走向報廢,2014 年前后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普及期,報廢之后怎么辦?如何避免環保問題以及資源浪費?
現在,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猛增,這個問題不得不重視起來。近日,工信部表示,將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和行業急需標準,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支持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持續實施行業規范管理,提高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水平。
在 7 月下旬舉行的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一位與會的業內人士這樣說: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就是開采一座千萬噸級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現在的難題是回收難、精細拆解難、梯次利用快速檢測難、資源回收率和再生利用難以及安全管控難。
的確,隨著新能源車輛不斷增長,大量的動力電池開始不斷退役,這些電池該由誰來回收、如何回收、回收后又如何利用等等成為這個行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這個千億的市場并不是那么好啃的。
先來看 " 誰來回收 "?" 誰生產,誰回收 ",從這個層面上說,車企或電池廠商作為生產方,應該要承擔回收的責任。但現實情況不是這樣,新能源車售出交付之后,電池就歸消費者所有,但有多少消費者能清清楚楚地知道動力電池回收的問題,如果車輛報廢后,電池應該怎么處置,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回收等。對于消費者來說,不清楚 " 回收渠道 ",也就無從談起關注電池回收的問題。現實中,動力電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規渠道的情況并不少,而這樣的作坊很少會對回收到的動力電池,進行合理合規處理,他們考慮更多的是運營成本。
上汽集團一位副總工程師曾表示,一般用戶買電動車肯定包括電池,電池的所有權已經屬于車主,自行處理廢舊電池是車主的權利,目前也沒有政策明確,淘汰的電池應該由誰負責處理,現有的梯次利用政策主要針對企業,對個人用戶沒有約束力。
雖然動力電池的回收網點并不少,但許多退役電池還在盲區地帶,甚至有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在買車時,可通過向企業或者相關部門交納保證金的方式,保證未來在動力電池退役時,能夠將電池送往回收網點,在車企和消費者之間明確相應的責任制度,建立 " 生產—銷售—回收 " 循環發展的良性生態。
2018 年,工信部等七部門曾聯合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強調了對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回收網點建設,并提出汽車生產企業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但究竟如何落實等并沒有相關條款,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或許會重點關注這些方面。

圖源:工信部
業內有數據統計,2020 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的退役總量約 20 萬噸,到 2025 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升至約 78 萬噸。對于賽道內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座 " 金礦 ",不少大廠近幾年都在布局此類業務。
有多少企業在挖這座 " 金礦 "?2020 年國內動力電池回收企業注冊數量較 2019 年增長超 250%,全年新增 2579 家。
當然,也有 " 黑戶 " 和 " 正規軍 " 一起掠食 " 金礦 ",如果有 " 黑戶 " 存在,這個市場就一定會有惡性競爭,善于 " 輕裝上陣 " 的小玩家也會擾亂這個市場。讓行業走向規范化,就要減少報廢電池流向 " 黑戶 ",動力電池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形成 " 溯源 " 機制。不可否認。" 溯源 " 是一件 " 麻煩事 ",但如果能用上數字化或者區塊鏈的方式,就可以方便追蹤到每一塊動力電池的流通痕跡,讓每一塊電池都 " 有據可查 "。
實際上,動力電池的回收還可以借力當下正在推廣的換電模式,換電企業可以對電池進行更精細的管理,也可以批量對電池進行處理,畢竟不會像個人使用的電池一樣散落在各地,回收也比較方便,也有助于動力電池回收的合規化。
說到底,動力電池的有序回收是為了我們生存的環境以及地球的未來,但正如很多行業一樣,必須經過一場 " 陣痛 " 才能讓市場回歸有序發展,形成完整的動力電池閉環產業鏈,讓這個行業真正發揮出價值。當然,也希望正在研究制定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能真正出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措施,助力 " 淘金者 " 破解動力電池回收難題。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382638e9f0901e55b33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