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謝喜卓)人們常說朽木不可雕,可在現實生活中,偏偏有人能化 " 腐朽 " 為神奇,讓枯木再 " 逢春 "。近日,來自湖北的李長庚,憑借一手過硬的根書手藝,在網絡上走紅。

△李長庚
與根對話,找尋中國文字中的意趣
李長庚今年 44 歲,湖北宜昌人,是根書手工藝人。20 多年前,他在上海工作時,開始自學書法繪畫。2005 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長庚接觸到了根書技藝,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后來,干脆回到了湖北老家,成立了 " 長庚齋 " 根藝工作室,開始一門心思研究根書。如今,他不僅是黃龍根書創始人、宜昌根書協會創始人,還擔任著夷陵根藝協會主席一職。
何謂根書呢?原來 " 根書 " 是 " 根藝 " 與 " 書法 " 的復合詞。這是一種以樹木殘根的天然形態為基礎,通過藝術方式加工處理后,形成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作品。" ‘根’中有‘書’,‘書’中有‘根’,以根造形,以形寫意,是這門藝術的最大特點。" 李長庚告訴記者,一幅好的根書作品,既要飽含書法的輕盈流暢、蒼勁脫俗,又要兼具根藝的自然純樸、委婉厚重。
" 一幅書成無紙筆,神采飛揚逼鐘王。" 有人如此形容根書。而在李長庚看來,根書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最后還要歸于自然。" 樹木天然的紋理、脈絡和走勢,可以與書法一勾一折中淋漓展現的含蓄之美相結合,完美呈現出有形之根與無形之法的融合。" 他說,循形取勢,因材索書,才是根書這門藝術的精髓。

與根為伴,追求自然形成的滄桑感
越是精美的作品,背后往往隱藏著極其繁雜的制作過程,根書當然也不例外。" 選材是基礎,一幅好的作品,對它的材料要求當然也非常高。" 李長庚最喜歡用枯死百年以上黃櫨樹根做根書材料,因為在他的眼中,這種材質如沙漠胡楊一般,飽經歲月滄桑,賦有天然的厚重感。另外,從實用角度出發,它金黃的顏色,加之自然的蟲洞,非常適合做根書。

△《茶》
" 我之前也有嘗試過杜鵑樹根,但效果并不理想,不論從色澤還是保存難易度上來說,它都不如黃櫨樹根。" 李長庚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也有一些人為了創作,會去挖活體樹根,然后經過技術處理,使其干枯定形。不過,在他看來,這不僅破壞了植被,而且人工賦予的歷史厚重感,遠遠不如自然形成的滄桑感來得痛快。
利用專業工具,對選取的材料進行打磨、去皮等表面處理后,再通過打蠟、噴漆等手段,去保護樹根原色,最后定位裝裱 …… 至此,一套完整的根書制作流程才算結束。李長庚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些年他完成的大大小小根書作品,累計已經超過了 1500 多幅,被全國各界人士收藏。

與根結緣,希望這門手藝得到傳承
敲定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李長庚認為,根書其實與根雕非常相似,都是在 " 做減法 "。" 我們講究‘因材索書’,就是以現有材料的形狀為基礎,發揮專業特長去創作書法。" 正如他的作品《舍得》一樣,當一塊材料被敲定為一個字或者一個部首之后,就必須舍去那些沒用的枝枝蔓蔓,最終才能得到一幅好的根書作品。

△《沁園春 • 雪》
" 我的第一幅根書作品,是一個‘梅花’的‘梅’字,那還是當年在上海完成的。" 迄今為止,李長庚最大的一幅根書作品,是在 2015 年完成的《沁園春 • 雪》,整幅作品長 12.5 米,高 2.8 米,完美呈現了整首詞的 114 個字,這是他花費了一年時間,一個字一個字鑲嵌上去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這幅作品也獲得了 2015 中國(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精品獎。

△《品茗悟道》
" 根書是一門磨練人性格的藝術,它對耐心要求非常高,能在一堆樹根中,找出一個最適合的材料,也要講求緣分。" 從機緣巧合之下接觸根書,到后來與這門藝術 " 緣定三生 ",以及平時選材的 " 有緣相會 ",李長庚一直非常相信 " 緣 " 字。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偶遇有緣之人,與他結下一份師徒的不解之緣,將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編輯 李蔚蔚)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f486e9e780bf92c00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