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滴籌的籌款中介,抽成比例可以高達 30%-70%?這則消息讓水滴籌迅速成為眾矢之的。
從字面意義來說,按 70% 抽成來算,假設平臺上有家庭發起 10 萬元的愛心籌款,最終到手的救命錢只有 3 萬,另外的 7 萬元落入了籌款中介或平臺的口袋。
" 水滴籌在榨取了無數患者、困難家庭最后那么一點希望,當做了平臺換錢的籌碼,這樣的生意遲早會崩。" 無數網友憤怒譴責水滴籌利用愛心捐款消費人們的善心,將公益事業變成自身謀財獲利的手段。
水滴籌迅速發出聲明回應稱,所謂籌款中介是由部分惡意推廣第三方商業組織運作,為籌款人提供不正當籌款方式服務,任何高于籌款額 3.6% 費用都并非平臺收取。

不過水滴籌的回應聲明仍未能平息風波,大量用戶仍然表現出了無奈和失望的情緒,質疑水滴籌出事就甩鍋,即便是第三方肆意妄為,水滴籌作為平臺也沒做到維護環境、審核監管等義務。也有不少人因為自己的愛心被當作牟利手段而憤怒,表示不再相信水滴籌等平臺。
其實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水滴籌被曝出的爭議事件并不算少,這樣的爭議讓水滴籌品牌及公司飽受外界詬病,也一點點地消磨著群眾對這類籌款平臺的信任。例如隱瞞真實信息,賣慘以博取網友同情來斂財的情況,屢次引發較大的負面輿情。
2019 年,彼時德云社簽約演員吳鶴臣因腦出血住院,家屬為其在水滴籌平臺發起籌款,募捐金額高達百萬規模。
然而隨后有人曝出,吳鶴臣的家庭有車有房,經濟條件并不算差,其妻子還在籌款期間消費了新款手機。這樣的反差讓網友們炸開了鍋,矛頭直指水滴籌這類平臺的審核門檻、信息保真能力等方面。
同樣在 2019 年有媒體報道指出各大醫院的重癥病房,經常會有來自水滴籌的地推人員進行 " 地毯式 " 的推廣,向患者家屬推銷 " 水滴籌 ",引導家屬在水滴籌上進行募捐籌款,以增加平臺的數據和 " 業績 "。

由于醫院住院部無法限制人員出入,導致了這類所謂 " 籌款顧問 " 的無孔不入。根據彼時鋅刻度記者的報道,這樣的情況在當時確實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醫院方面是無法知曉患者的醫療費用來源是否與水滴籌有關。
隨著輿論事件的發酵,彼時水滴籌對外回應稱,系部分地區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已經嚴重違反了水滴公司價值觀、準則及相關規定,調查清楚后將給以嚴懲。
然而如此大規模的 " 掃樓 " 被解釋成個別現象,但種種行為,已經令網友開始對水滴籌出現信任危機,其監管力度到底如何也難以知曉。
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眾籌平臺的確幫助到了不少求助無門的家庭渡過難關,其想法和愿景也曾一度獲得輿論廣泛的認可,可當公益變成了生意之后," 黑中介 "、" 詐捐 "、地毯式推銷等亂象不斷出現,水滴籌們也逐漸失去了人們的信任。
另一方面,水滴籌們也在變得越來越 " 功利 "。
首先是自身的盈利模式,2022 年 4 月,原本聲稱不收取救助者一分錢服務費的水滴籌宣布為維持平臺運營開始向籌款人收取 3% 的平臺服務費,并且第三方支付平臺也會抽取 0.6% 的通道費。

" 本來是捐給患者的救命錢,當知道了這些錢有一部分被平臺抽取了之后,就再也不捐了。" 一位網友提到。
其次是它的獲客模式,有專業人士分析稱,網絡眾籌平臺的獲客方式就是靠一位位需要籌款的患者的人脈,籌款鏈接發出后其親朋好友關注平臺后又向自己的朋友圈傳播籌款鏈接。
據了解,一個籌款鏈接通常能引來 200 位用戶的關注,若這些用戶以后需要使用該平臺,就又在其中發生自身裂變。
這樣的方式使得互聯網籌款平臺看到了巨大的流量池,因此便造成了審核不嚴,醫院掃樓事件的行業亂象。
作為針對身患重癥又急需醫療費用的人所搭建的互助平臺,水滴籌的募捐業務收入非常低,而且每年往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推廣和平臺維護費用,其盈利點另有乾坤。
水滴公司的招股書顯示,其主營業務收入分為保險業務收入,技術服務收入和管理費收入。
水滴籌在其用戶觸達場景中也推出了一系列保險產品,許多關注著水滴籌的用戶在推廣營銷和契合場景的雙重作用下,產生了一定的保險購買意愿,這的使得水滴公司依靠保險傭金收入賺得盆滿缽滿。

去年 5 月,水滴公司成功登陸美股市場后,第一天便跌破了發行價,并從此一瀉千里,直至今日股價更是跌超近 90%,在 1.2 美元附近徘徊,接近了 1 美元的退市預警線。
除此之外水滴籌還被銀保監會處罰其存在涉及欺騙投保人的行為。
2021 年 11 月 9 日,銀保監會披露一則信息顯示,水滴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按 " 首月 0 元 "" 首月 3 元 " 收取保費,共計被罰 120 萬元。
水滴籌的基本盤本就飽受爭議,加上資本市場的突然不被看好,監管部門監管力度逐漸加強之時,商業模式似乎難以為繼。
針對互聯網籌款平臺的盈利模式問題,《北京金融》雜志發布相關研究表示,此類眾籌平臺走向商業化模式不可避免,但就目前而言 " 公益引流 + 商業盈利 " 的模式并不成熟。
而水滴籌能否脫離 " 發苦難財 " 等罪名,在于到底如何平衡公益與商業之間的關系。如果缺乏規范、真實、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那么醫療眾籌行業 " 醫療公益 + 互聯網保險 " 生態故事最終仍將失去想象空間。
正如開頭網友們所言,局面如若無法打開,水滴籌的這門生意注定不會有個好結局。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十三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351cc8e9f095c8c6cb4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