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神奇的國度。

它坐落于太平洋西岸,與亞歐大陸隔海相望。天然的島國優勢、獨到的海陸天塹,更是造就了其獨特且奇葩的人文風情。
以至于很多在我們看來,十分不可思議、無法理解的事,但如果被告知 come from 日本 …
誒,就不奇怪了。
就比如,被全網吹噓的 iPhone SE,竟然在日本直接賣爆。

又或者,是上古時代的翻折手機,至今仍是日本動漫里,出鏡率最高的手機形態。

不過,以上皆為老生常談。
今天,機哥要說個在日本更為魔幻的現象:
你們能想象,都 2022 年了,日本人還在普遍使用軟盤來傳文件嗎?
戲說不是胡說,機哥可沒有亂說。
前段時間,日本才開始決定 " 吐饞支 "(to change),停止使用軟盤、光盤作為傳輸媒介。

若不是新聞標注時間是 2022,機哥差點還今夕是 2012。
這會兒,在座有些 00 后的機友可能就要問了:
機 giegie,軟盤是啥玩意呀?
嗯 …
就是你們口中那個:「保存」按鍵的手辦。
軟盤的歷史,源遠流長。
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70 年代。
那時的軟盤可是先進科技、人類之光,既可以存系統還可存文件,在那年代,沒這玩意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機人好伐。

但隨著硬盤、光盤、U 盤等后續新的存儲介質的出現。
軟盤由于空間太小(一般只有 1.44MB)、讀寫速度慢等各種原因,逐漸消失在了普通大眾眼中。
關于這段歷史,機哥在先前文章里詳細講過,這里就給感興趣的機友,給個傳送門吧 ~

言歸正傳,關于軟盤的核心要點,機友只需記住一句話:
曾經的高科技,但現在不行了
那么新的問題來了:
既然軟盤已被大多數人放棄,那為什么日本人還在用它來做存儲介質?
咳咳,這就是歷史遺留問題咯。
要知道,日本在上世紀就開始了信息數字化,還陸續頒布了很多法律來規范存儲設備。
洋洋灑灑差不多 1900 條有關規定,像軟盤、磁盤、光盤等存儲設備就在其中,占比還不小。

所以,你可以說 2022 還在用軟盤、光盤很 old school,但你絕不能說它 " 錯 "。
要知道日本居民的身份數據,至今都還有不少用軟盤儲存的呢。
這下,軟盤的 " 先進之處 " 就展現出來了:
去年日本一名警察蜀黍不小心搞丟了兩塊軟盤,結果造成了多達 38 人的信息泄露。
如果用的是 U 盤儲存信息,那指不定就是 38 萬人了喔!
所以說:網盤,保護隱私 YYDS。

只是機哥我掐指一算,兩張軟盤存 38 人信息、一張軟盤存 19 人、日本人口 1.28 億 ...
好家伙 ... 至少得有673 萬張軟盤,才能裝下全部日本人的信息。

總之,軟盤積累的數據之龐大,可能超乎我們想象。
So,想革新,可不像咱換臺手機,然后一鍵換機這么簡單。
就算一夜之間全換成了新設備,那三四十年前的數據難道不要了嗎?

那是不是還要向前兼容,保留軟盤的接口和格式?

那既然如此,不換是不是也行?
嗯 ...
說白了就是:換,可以,但又不是不能用。

畢竟,軟盤之所以經久不衰,還有個原因。
雖然軟盤這玩意兒是不怎么耐 ++,動不動無法讀寫,動不動就損壞什么的。
但是和它結合的設備呢,往往又超長待機,一節更比六節長。
所以,軟盤之所以還能存在,全靠老久設備們的強行續命。

就比如,我們熟知的波音 747 飛機。

迄今為止,3.5 英寸軟盤還在不少在役波音 747 上,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導航、飛行路線等儲存工作。

如若全盤更新,則牽一發而動全身,可能連整部飛機都要重新設計一番。
但這很顯然是一個不劃算,也沒有必要的工作。
畢竟 747 也飛不了幾年了。
又或者,米國的核彈發射井,自建立投入使用近 60 年來,都是由 70 年代的 IBM 計算機,和 8 英寸軟盤結合控制。

機哥不帶夸張地說,全人類的命運,都掌握在這塊 8 英寸,且僅有 250KB 的軟盤里邊。
就問你魔幻不魔幻。

所以,如今軟盤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存儲,而是在一些特定任務、程序里發光發熱。
也就像個鑰匙似的,插入即運行,安全又可靠。
又或者,是基于軟盤、光盤只可讀不可寫的特性,用于傳輸一些重要文件。

反正,軟盤的格局是越來越小了 ~

但有個和軟盤幾乎同時期的上古產物,它不僅沒有格局縮小,反而在近幾年,煥發出機生第二春。
它,就是我們小時候都用過的磁帶。
沒想到吧 ~

近年來,由于勒索病毒的泛濫,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都開始了硬盤 to 磁帶的遷移備份之路。
這也讓磁帶,在 2021 年全球銷量大漲 41%。

原因,不外乎磁帶可以不用聯網,安全系數更高。
只不過,在一些重要,且需要大量數據文件存儲的公司那兒,磁帶,一直比硬盤還要搶手的存在。
一方面,是壽命。
雖然硬盤的壽命是比軟盤什么的要長,理論壽命數萬小時,不過度讀寫的話,基本是用個十年八年不是問題。
但磁帶這玩意,不用怎么打理維護,輕輕松松可以保存數十年。
其次,就是價格便宜。
機哥在某東上看到,僅需800 塊,就能買到15TB的磁帶儲存。
放到隔壁 800 塊錢,能買到一個 5TB 的硬盤都算不錯的了。

(左:磁帶 | 右:硬盤)
所以說,這些老古董們,其實從來就沒有從市面消失,甚至依靠著自身的特殊性,又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也許是特定的密鑰,或許是傳輸機密文件,亦或者是固定文件存儲。
總之,它們活在人類歷史長河里的時間,可能遠比我們想的要長久。
甚至比我們在座任何一個人的壽命,都還要長。
但你要說這些玩意和我們普通人有啥關系嘛 ...
機哥也只能說:
拜托誒,有一張「保存」按鍵的手辦,也是超酷的好伐?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220868e9f09105541b4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