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流著淚看完《隱入塵煙》?
多少人,看完《隱入塵煙》后仍無法自拔?

上一次有這種感覺,還是看了王競導演的《萬箭穿心》。
正如片名,萬箭穿心!

后勁太大,不知該如何具體形容,但每每回憶起貴英與有鐵的點點滴滴,都仿佛在胸口開了一道口子。
生疼。
01 淚點全藏在細節里
2011 年,36 歲的貴英在哥哥嫂嫂的撮合下,嫁給了大她 5 歲的馬有鐵。
一個天生殘疾小便失禁,一個老實巴交大齡光棍,兩個邊緣弱勢人物就這樣將命運捆綁在一起。
登記那天,他們木訥地看著鏡頭,完成了人生中唯一一張合影。

起初,貴英對這段包辦婚姻并不抱希望,但眼前這個沉默寡言的男人,用行動給了她希望,點亮她生命中的那束光。
馬有鐵,是一個極致浪漫又擁有大愛的男人。
對老婆,句句不提愛,卻處處都是愛。
新婚第一晚,貴英小便失禁不敢吱聲,生怕被打一頓,但馬有鐵起床、生火、轉過身子給足了她尊嚴與安全感。

貴英不能生育,他沒有嫌棄,而是對著一窩小雞說:它第一眼看到誰,就認準誰是媽媽。
對于他們而言,十只雞就是孩子,貴英就是媽媽。

生活很窮,很少吃肉,但在河里抓了一條魚后,有鐵卻將第一口最好的肉留給了貴英。

貴英不能出力,但有鐵仍愿意把她栓在褲腰帶上,把她捧在手心里。

不光是對老婆,即便是對牲畜,有鐵一樣是充滿愛的,無時無刻不在釋放著自己的善良,對自然的敬畏,對未來的向往。
走了一天自己累得渾身是汗,卻也舍不得坐在驢車上,生怕驢累著。
唯一一次坐上車,還是因為車頭太輕需要壓車。

自己都沒家可住了,還擔心燕子沒了窩,生不了崽。
他笨拙地蹦起來用聲音趕走燕子的樣子,是那么的淳樸善良,又那么的辛酸。
自己淋過雨,所以才會想起為他人撐傘,即便對方是小動物。

辛辛苦苦從河里打了一桶水,還擔心一起被撈上來的小蝌蚪死掉,于是挨個放生。

可是,在生活中,誰為他放一條生路?
房子被扒,多次被趕,鮮血被抽,多次被道德綁架,誰真正為他考慮過。
可就是這樣一個不被善待的男人,卻善待著身邊的一草一木。
這無聲的大愛,看得我心痛。

《隱入塵煙》就像是一根燃燒的蠟燭,離遠點感受不到它的溫度,一旦靠近,它的火熱就有了威力。
馬有鐵,多么平凡普通的人,卻處處藏著強大的力量,這份力量讓貴英安心,讓觀眾流淚。
當看到,10 個雞蛋孵出 10 只雞,完完整整一個不少,莫名有種心酸。
當聽到,被抽血的馬有鐵不顧自身安危一心為鄉親們要錢,為這個男人感到不值。

他待一切如初戀,而一切待他如草芥。
多么淳樸的男人啊。
02 人物本身并不可悲
如果《隱入塵煙》有味道,那一定是苦中帶甜,甜中帶澀的。
如果給馬有鐵與貴英定個基調,是可憐,但絕非可悲的。
可憐在出身,可憐在原生家庭,可憐在命運弄人。
但他們并不可悲,站在他們的角度,是先苦后甜,是雙宿雙飛。

馬有鐵與貴英是典型的農村人形象,他們面對的也是大部分農村人所面對的現實情況。
在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貴英,一輩子省吃儉用還要每天做重農活,生病了不敢去醫院,連吃個雞蛋都覺得是一種奢侈。
到頭來,一輩子都沒有真正享一天福,只有死去的那一天才會被重視。
貴英活了三十多年,沒敢多吃一個雞蛋,沒有吃過大魚大肉,但死去的那天桌子與墳頭上擺了雞蛋、兩只雞、水果。
生前不舍得吃,死后只能當貢品,多么的心酸,又多么的現實。

貴英是可憐的,沒有生在健全的家庭中,沒有一個好身體去享福,眼看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身體卻垮了。
這不就是普通人嗎?
操勞了一輩子,終于可以松口氣了,卻發現身體早已發出警報。

馬有鐵也是可憐的,可憐沒有一個好家庭,可憐太過善良。
孤獨地走了前半生,終于有個人作伴,逐漸成為彼此的依靠,生活剛要有點光亮看到希望,就陷入到無盡的黑暗。
貴英的闖入,帶來了希望,貴英的離開,帶走了他的靈魂。
房子有了,不用再搬家了,家里唯一的 " 囍 " 字裝飾不用再挪來挪去了。
莊稼賣了,買電視的錢有了,終于不用去鄰居家看人眼色的蹭電視了。

可惜,住的人走了,看電視的人不在了。
他本來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沒有見過太陽。
可惜,他見過太陽,又親眼看著太陽落山。

后離開的那個人才最痛苦,馬有鐵比貴英更可憐,他嘗過失去的痛,相思的苦。
他的出身,讓他嘗遍了生活之苦,他的婚姻,讓他嘗到了絕望之痛。
雖然《隱入塵煙》的結局很悲,但我個人比較喜歡,因為我覺得那是一種解脫與成全。
所以,無論是有鐵還是貴英,他們只是可憐,但并不可悲。
站在他們的角度,他們幸福著,浪漫著,如果沒有那場意外,一切都那么美好。

真正可悲的,其實是那些嘲笑他的親朋好友。
嘲笑他對媳婦太好的橋頭大爺大媽,一生都是缺愛的。

瞧不起他,還不停使喚他的哥哥,一生都不懂親情。

無條件索要熊貓血還欠錢不還的財主,一生都沒有信用。

收糧食扣重量的老板,一生都不講誠信。

可悲的從來都不是人物本身,而是這些冷嘲熱諷的旁觀者,以及坐在屏幕前不停質疑的觀眾。
03 " 真善美 " 不存在了?
在觀看該部影片時,總有這么一部分人質疑。
馬有鐵真的存在嗎?
不相信!
農村人真的冷漠嗎?
相信了!

為什么貴英掉河里沒人去救?
為什么馬有鐵救人時沒人去幫忙?
為什么這些村民都如此冷漠?
于是,開始攻擊甘肅人。

因為一部電影就攻擊一座城,實為悲哀。
更悲哀的是,觀眾已經不相信有真善美的存在了。
不相信世界上有馬有鐵,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貴英,寧愿相信村民都是冷漠的,也不愿相信老王去救人了。

為什么貴英會死?
不是沒人去救,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冷漠麻木,而是早有伏筆。
在集體開會時,鏡頭語言已經交代了,村子里全是老頭老太太沒有一個年輕人。
這些老人沒力氣更沒本事救下落水的貴英,老王去救都沒救上來,其他人只會徒增危險與麻煩。

村民并非全都冷漠等著看笑話。
否則,老王不會去救貴英。
否則,大嬸不會無償借雞蛋。
否則,店長不會賒賬給有鐵。
否則,大爺也不會安慰喪妻的有鐵。

真善美一直都在,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以及那份信任。
馬有鐵與貴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是因為村子里有真善美的存在。
看完電影,不少人得出一個結論:好人活不長,壞人活得久,我要當壞人。

可是,導演是讓你去當壞人嗎?
完全理解錯了。
貴英死后,馬有鐵做了 5 件事,即:厚葬妻子、收莊稼、還賬、還人情、放牲畜。
這每一件事,都在講責任與信用:
善待妻子、善待牲畜、善待土地與莊稼,以及誠信做人。

導演不是讓觀眾去當壞人,而是讓觀眾知道什么叫 " 本 "。
人不能忘本,不能離根。
有鐵與貴英的離開就像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這一代人走了,下一代人又來了。
就像這房子變成了磚,磚變成了土,土又變成了磚。
還有這麥子,變成了麥苗,又回歸到麥種,再長出麥穗。
這是輪回也是重生,但始終不變的是 " 根 "。

當壞人才能長久?
電影白看了!
可悲的不是事物的不存在,而是親眼所見了,卻不相信。
這就像曾爆火全網的 " 二舅 ",殘疾是真的,單身是真的,做木匠是真的,照顧老母是真的,可就是有人不愿相信,甚至動用人力物力去調查。
這份 " 較真 " 勁,真可悲。

原本美好的事物,非要給潑上一層黑墨水否定其一切,再順便罵上一句作者,才能解氣。

不知從何時起,仿佛逆流而起才能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這何嘗不是觀眾的悲哀?
04 人間處處是二舅,處處是馬有鐵
其實," 二舅 " 離我們并不遠,馬有鐵與貴英也處處都是。
只是,他們太過于渺小,渺小到不被人注意。

他們,生時,努力生活。
死后,也不勞煩他人。
最終,塵歸塵,土歸土,隱入塵煙,歸于人海。

在小品《不差錢》中,有這么一句臺詞,人這一輩子最痛苦的是,人活著錢沒了,以及人死了錢沒花完。
如今,看完《隱入塵煙》后不禁感慨,人這一輩子最痛苦的是,好日子來了,光卻不見了。

如果,貴英沒有死,再給他們兩年時間,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但也不必難過,有鐵拿著草編驢追她去了,我相信很快他們就能相遇,就能實現雞蛋自由。

李睿珺筆下的馬有鐵是極致浪漫的男人,兩個多小時里沒有過多語言,卻勝過千言萬語。
他讓我們知道,原來苦難也有浪漫。
希望每一位貴英,都能遇到愿意把她栓在褲腰帶上的馬有鐵。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1b7288e9f091eed33e4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