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黄色小视频,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国产性天天综合网,台湾佬中文娱乐久久久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前沿科技 3年前 (2022) 虛像
3 0 0

正文共 2492 字,預計閱讀時間約為 6 分鐘

減過肥的朋友們可能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么自己不怎么吃都長肉,但是有些人怎么吃都不會胖 "。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圖片來源:medicinenet.com

說實話,減肥不成功有時候還真不一定是減肥的人不努力,肥胖的確有幾分是先天決定的。換句話來說:" 肥胖基因 " 真的存在,這些擁有 " 肥胖基因 " 的人們想要維持正常的體型,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祖傳的 " 節儉基因 "

隨著近年來關于肥胖癥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與肥胖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根據功能不同,可以從能量的攝入和消耗、脂肪細胞儲存脂肪等方面影響人們的體重。

舉個簡單的例子,人類第 16 號染色體長臂 12 區上的脂肪含量和肥胖相關基因 ( FTO ) 就是一個和人類肥胖關系密切的基因。攜帶 FTO 的一些等位基因的人們傾向于攝入更多的食物,而且不容易產生飽腹感,這胖也就可以預期了。除了 FTO 基因,還有比如瘦素基因、黑素皮質素受體 4 基因、人脂聯素基因等都被發現和肥胖有關。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肥胖和基因有關

圖片來源:scienceonthenet.eu

雖說肥胖和基因有關,但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有肥胖基因的存在呢?肥胖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按理說不應該會出現這些 " 肥胖基因 " 才對吧!

其實從演化的角度來看," 肥胖基因 " 的出現并不讓人意外,這些基因或許是幫助人們從艱難時期存活下來的關鍵。

1962 年,美國遺傳學家 James Neel 提出" 節儉基因假說 ",這一假說認為人類祖先可能經歷過饑荒事件,經常 " 飽一頓,餓一頓 ",所以存在一種 " 節儉基因 ",幫助人們在饑荒時期儲存了更多的脂肪來更好地生存。

聽起來,這個假說有那么些道理,至少對于薩摩亞人來說是這樣的。

在太平洋南部的薩摩亞群島,有著絕美的自然風光,還有一群過度肥胖的島民。2003 的一項研究表明,薩摩亞群島 68% 的男性和 84% 的女性超重或肥胖。到了 2010 年,這項數據上升到 80% 和 91%。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過胖的薩摩亞人

圖片來源:ibtimes.co.uk

這聽起來著實有些不可思議,畢竟有的人吃的多,有的人吃的少,有人愛吃葷,有人愛吃素,結果都吃成了個胖子,這背后肯定有一些了不得的秘密。其實奇怪的還不止是薩摩亞人都胖,更奇怪的是,在 100 年前左右,薩摩亞人,他一點都不胖啊!

下面是一張拍攝于 1930 年的照片,大家仔細看照片里的這些人,哪有超重的樣子哦?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1930 年的薩摩亞人

圖片來源:profgrant.com

為了搞清楚這個有意思的問題,科學家們可以說是用盡了洪荒之力,在 3072 名薩摩亞人中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 GWAS ) ,這樣本量可以說真的不算小。最終,科學家們在人類 5 號染色體上找到了一個名叫CREBRF的基因,許多薩摩亞人的這個基因上都有一個異于其他人群的變異,科學家們將這個變異命名為 "rs373863828"。找到了可能的基因后,下一步就是確認這個基因的功能,以及突變可能帶來的影響。科學家們使用小鼠作為模型,發現這個突變會讓小鼠的脂肪細胞存儲更多的脂肪。

為了解釋這個基因突變的來源,科學家們深挖了薩摩亞人的歷史:

"

3000 多年前,薩摩亞人約從東南亞向東遷徙至東太平洋,他們在島嶼之間的航行生活可能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那些擁有突變基因的人們可以更加有效地從食物中攝取和存儲能量。自然選擇對攜帶了這種 " 節儉基因 " 的人群的偏好使得這一基因在薩摩亞人中的比例顯著提升。

當高熱量食物、汽車等現代物品在薩摩亞人中流行起來以后,他們就和世界上的很多人一樣,面臨肥胖的風險,過去那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島嶼生活的 " 節儉基因 " 這時候適得其反,反而讓他們更加容易肥胖。

"

看到這,大家估計要問了,肥胖是世界性的問題,雖然我們知道了薩摩亞人容易過重的原因,但是其他那么多的人群呢?

為啥咱們人類,就這么容易胖呢?

人類:靈長類中的胖子

大家可能不知道,人類其實是靈長類中不折不扣的胖子。

一般而言,哺乳動物體內的脂肪組織主要分為兩類:棕色脂肪組織和白色脂肪組織。

棕色脂肪組織中的細胞體積較小,胞質中有多個較小的脂滴,并有較多的線粒體,可以產生大量熱量用于維持體溫。當體內棕色脂肪組織較多時,小鼠即使吃下許多高熱量的食物,體重增加也不會太明顯。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棕色脂肪細胞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不同于消耗能量產熱的棕色脂肪組織,白色脂肪組織的主要作用就是存儲多余的能量,其內的細胞中,線粒體較少,細胞質中的脂滴也是大大的一滴。顯然,白色脂肪組織越多,那自然就越胖呀。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白色脂肪細胞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人類作為靈長類中的 " 胖子 ",健康狀況下體脂大概為 14-31%,而這一數值在其他靈長類動物中則低于 9%。也就是說,人體攜帶的脂肪,具體而言是白色脂肪,比其他靈長類動物要多得多。大家或許會把人類的高體脂率歸咎于垃圾食品或者缺乏鍛煉,但是相關的研究表明,其實在現代肥胖癥流行之前,演化的力量已經讓人類走上了變胖的不歸路。

在一項發表在期刊《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上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了黑猩猩、恒河猴,以及人類的基因組,他們發現,盡管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組序列基本沒有差別,但是在人類和黑猩猩脂肪細胞中 DNA 的包裝方式有著巨大的差異。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人類和黑猩猩脂肪細胞中 DNA 的包裝方式存在差異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基因組的一些區域在脂肪細胞中高度緊縮,和蛋白質結合緊密,處于一種很封閉的狀態,這意味著這一區域內的基因不太容易表達;與之相反,黑猩猩的對應區域則相對開放,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一區域中存在這調控白色脂肪轉換為其他類型脂肪的基因,這一結果解釋了人類為啥有著遠超其他靈長類的體脂率。

對于這個結果,科學家們認為,人類增加對于白色脂肪組織的積累不僅是為了保護重要的臟器,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為我們不斷變大的大腦提供足夠的能量。

盡管演化的力量讓人類走上了 " 肥胖的不歸路 ",但無法否認的是,這種積累更多能量的演化方向確實有利于咱們祖先的生存。至于當前讓人煩心的肥胖問題,其實更多的是一種 "由儉入奢胖" 的無奈。

擁有 " 肥胖基因 " 也不能棄療

雖然 " 肥胖基因 " 確實存在,但這也不是我們自暴自棄,視肥胖于無睹的理由。都說 "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肥胖除了遺傳因素之外,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君不見,薩摩亞在 100 年前也不是胖子遍布,即便基因使得人們更容易肥胖,但是只要保持運動,控制好飲食,也未必會成為個大胖子。

畢竟,基因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不是嗎?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553ab8e9f095c2777aa6f

版權聲明:虛像 發表于 2022年9月5日 pm2:26。
轉載請注明: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 快導航網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九龙城区| 湛江市| 肃北| 宁夏| 河津市| 漳州市| 宜良县| 武威市| 宁河县| 塔河县| 安图县| 三门县| 建瓯市| 波密县| 杭锦旗| 佛冈县| 威海市| 华坪县| 东丰县| 仪陇县| 通城县| 祁连县| 宣武区| 额敏县| 汕尾市| 乡城县| 河北省| 项城市| 郸城县| 筠连县| 永和县| 武陟县| 元氏县| 秦安县| 新闻| 武陟县| 沁阳市| 翁牛特旗| 诸暨市|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