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黃子華,今年已經 62 歲了。
我也是在和他聊完,靠在擁擠閉塞的公交車上被反復沖撞時,才忽然意識到這件事。
六十多歲的男人,活得像是三四十歲。

是的,因為《還是覺得你最好》,我們約了黃子華,聊他的新片,聊他的喜好,也聊他的計劃,而我,則像個粉絲一樣,不停被他逗笑。
但你知道,黃子華的 " 笑 ",從來不會只是 " 笑笑而已 "。
還記得三十二年前,黃子華在演藝圈摸爬滾打,一敗涂地,于是他背水一戰,做了個脫口秀專場,自揭瘡疤,一戰成名。
如今三十二年后,在香港風光無限的黃子華帶著新片來到內地,豆瓣開分 8.0,上映第一天,在中秋檔廝殺里還是吃虧。
" 過氣?" 黃子華笑吟吟地說," 我準備好過氣了,隨時都 OK 的。"
" 大佬 "
和黃子華聊天是件開心的事,大抵是因為,你總會有一種在享受一對一專場的錯覺。
他會分享他的 " 發現 ":
原來尿片要分 size 的哦,不是大只小只哦
他會分享他的喜好:
(我喜歡吃)炒菜心啊,沒它我不行的
有時,還會說些你分不清是真是假的話:
我怕死啊現在都
怕一夜之間錢沒了,世界大蕭條啊打仗啊
可能某一日我都可以攻進社交媒體也說不定

手舞足蹈。
但一說到新片,他便會 " 正經 " 起來。
熟悉港圈的肉友應該知道,雖然黃子華在香港保有相當長時間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也在港劇中因 " 風趣、痞賤 " 的表演風格,留下諸如余樂天、莫作棟、麥提爽、香廣男等經典熒幕角色(及社畜必備表情包)。

但說到電影。
卻像是中了什么魔咒一般,口碑挑不出特別好的,票房嘛,幾乎是逢拍必撲。
但這次新片似乎不同。
不但很可能是這個中秋檔口碑最好的影片。
在它的豆瓣條目下,還有這樣一條高贊評論如是寫道——
黃子華電影生涯最高光之作

肉叔同意這個說法。
《還是覺得你最好》的故事很簡單。
全片大部分情節發生在飯桌上。用四餐最平常的家宴,串起同一屋檐下三兄弟的情感糾葛。
讓我們想起諸如《家有喜事》系列等港產家庭喜劇帶來的觀影體驗——
笑得樂呵,卻也笑中帶淚,回味綿長。

但黃子華的角色卻不簡單。
他飾演的,是一個 " 心事重重 " 的 " 大佬 "。
他有兩個兄弟。
二弟(張繼聰 飾),有一天帶回了一個女朋友,好巧不巧,正是大哥一直放不下的前女友(鄧麗欣 飾)。
三弟(陳湛文 飾),一心想變賣父親留下的舊屋,然后各自分家。
大哥怎么辦呢?
正如中國人常說的," 父母在,家在;父母不在,姊妹便散了。"
為了把這家維持下去,大哥唯有不斷讓渡自己的需求。

僅僅如此?
顯然不是。
正如黃子華所說:" 戲本身是一個喜劇,但是大佬在經歷的是一個悲劇。"
他事業不如意,是個靠 " 抄襲 " 為生的攝影師。
他感情不如意,最愛的人離自己而去。
他還有一定的先天缺陷。
于是,他能把握住的只有這個家庭。
然而,弟弟們也將離自己而去 ……

當然,電影怎么發展,肉叔今天不劇透,只能推薦你去看,不過,電影里的一場戲,我們可以挑出來看一下——
那是黃子華為了維持家庭,一直滿面笑容。
這時候冒牌女友(林明禎 飾)和他說了一段話,大哥第一次收起笑容,流下男兒淚。
在這間屋子里面
最拼命想要讓每個人都快樂的人
才是那個最不快樂的吧

是的,很多時候,他的笑,是 " 不得不 "。
這個 " 不得不 ",讓《還是覺得你最好》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港產喜劇。
也讓那個風趣、痞賤的 " 黃子華 ",泛起更多感性的漣漪,和以往我們所熟悉的他的喜劇形象不同。
" 子華神 "
說回黃子華本人。
現在的黃子華喜歡夸人,而且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
在和肉叔聊起王菀之時,他明顯地動作幅度加大了,連說了三次 " 天才 ":
王菀之是天才嘛
天才啊你明不明白
什么叫天才
異于正常啊
厲害到 ...... 她的喜劇節奏,她的音樂 ……

瘋狂安利,停不下來。
但當話題轉到自己身上時,他又恢復到你所習慣的謹慎。
我們聊起 " 子華神 " 這個稱呼。
對于廣東地區的人來說,會喜歡稱黃子華為 " 子華神 ",表達一種喜歡,以及敬佩。
黃子華說,最早他也不習慣這樣的叫法,他提起一個年紀相仿的同僚,那位同僚第一次當面叫他 " 子華哥 " 時,他直接震驚了:
我說," 干嘛啊你,你和我是同一年紀,用不用這樣啊 ",但他叫久了慢慢慢慢好多年后習慣了,最初忽然間有人叫 " 子華神 ",(我)心想 " 你是不是有問題啊,你怎么會這樣叫 ",現在搞得大家都這么叫了。
說完頓了一下,仿佛是覺得哪里不妥似的補了一句:
這么叫說明他都挺喜歡你,都挺開心的。
黃子華不能 " 封神 " 嗎?
雖然聽上去有些吹捧的嫌疑,但鑒于當今世界各種 " 王 " 或 " 神 ",肉叔也不覺得過分。
看家本事不說。
即便是作為演員,在電視劇方面,黃子華也不落人后。
不在于炸裂——
而是來自于一股松弛感。
這種松弛,讓觀眾不自覺走進劇情,走進角色,并且相信他就是那個人。
最經典的,莫過于被稱為打工人 " 圣經 " 的《男親女愛》。
他所飾演的余樂天,好吃懶做,吊兒郎當,用毒舌女主毛小慧的話說就是 "cheap 精 "。
這樣一個不求上進又猥瑣隨便的男人,換成別人已經被噴無數回了。
但黃子華的演繹,讓這個角色被很多人所喜愛。
光是表現打工人的生無可戀,就能出一個演技大賞:
比如大半夜還被上司派去調查的不情愿,但一看到有人比自己慘,瞬間心理平衡,還很不厚道地笑了:
- 喂,收工啊?
- 開工啊
- 開工啊?
- 加班啊
- 那還算公平

最絕的還是這段,被老板刁難,熬夜做報告。
用最高亢的狀態,正話反說,心里 mmp,臉上笑嘻嘻,讓人瘋狂共鳴。

黃子華演戲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的演繹和臺詞是一體的。
典型代表——《My 盛 Lady》,這部戲也讓他拿了當年 TVB 視帝的殊榮。
和 " 廢柴 " 余樂天不同,這次他所飾演的香廣男 level 高很多。
但也細膩更多。
就拿他和大哥吵架這場戲來說。
大哥花錢追嫩模,他本來義憤填膺勸大哥收手。

大哥眼見著說不過他,就拿廣男的軟肋當擋箭牌。
提起了廣男的前女友,LAURA。
大哥一說出她的名字,廣男瞬間變臉。
本來處于上風的他,突然語塞,無措地吞了吞口水,眼眶開始慢慢變紅。

你看,就這些喜劇底色的角色里,被他的演繹分化出更細膩的一面。
他的戲之所以好看正是如此。
用可外化的喜劇性去包裹角色的內斂。
戲如其人。
他也一直用角色遮擋著真實的自己。
在和子華神的對話過程中得知,這是他有意為之。
他開玩笑說,以前演壞人出門會被人打的。
但我們都知道。
一定距離的疏離,對演員創造角色是有好處的——
他不只是某個深入人心的 " 壞人 " 或者 " 好人 "。
" 另類 "
是的,疏離感,這是和黃子華聊天最直接的感受。
他總是顯得那么 " 彬彬有禮 ",每回答完一個問題,便緊緊閉上嘴巴,眼睛會直視著你,像是一種詢問," 我說完了,這樣可以嗎?"
完全沒有專場演出的那種 " 霸氣 "。
真實的黃子華究竟是什么樣的?他用了一個詞:
另類。
我想我真的喜歡一些古古怪怪的東西
另類嗎?或許不是。
肉叔覺得,是底層,他是在用外露的喜劇來承載底層的那份憤怒與悲涼。
就像《還是覺得你最好》里的大哥一樣。
總是在笑。
讓人看不出來他的受傷。

誠然,黃子華演過許多人們津津樂道的喜劇角色。
《精裝難兄難弟》里的王晶衛。

《奸人堅》里的奸人堅。

但,他本人,卻從不會那么樂觀。
他熱衷于飾演一些小人物,不斷遭受命運的戲謔。
1993 年,他第一部獨立編劇的電影上映,《人生得意衰盡歡》,也是插科打諢,但主角呢,一個個的各自心酸。
當年的票房成績,5.1 萬。
你沒看錯,是 5.1 萬,不是 5.1 億。

1994 年,他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沙甸魚殺人事件》。
一個在不確定大環境下毫無安全感、最終被恐懼逼瘋的底層小人物,被他演繹得入木三分。
甚至讓人難以分清演員和角色。
而票房呢?
可能比之前那一部好點,97 萬。

隨著名氣越來越高,票房越來越好?
不。
2002 年,黃子華第一部執導的電影,《一蚊雞保鏢》。
豆瓣 6.9,不算高也不算低,但票房呢?
17 萬。
黃子華后來說,那段時間他其實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賺快錢,蹭周星馳《少林足球》的 IP,拍一部功夫運動題材的電影。
名字都有了,《武當籃球》。

另一個是自己做導演,拍一部注定撲街的電影,《一蚊雞保鏢》。
黃子華選了后者。
果然,票房如片名。
這樣的選擇,使得黃子華拍電影,每拍一部,便撲一部。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熱衷于那些看上去就不那么受歡迎的冷門題材。
94 年《三個相愛的少年》。
雖也是喜劇,卻是同性題材。
想想那個年代,這該是多敢的嘗試。

2002 年以溥儀為主角的電視劇《非常公民》。
這是黃子華本人最喜歡的角色,也是不少觀眾心目中最好的溥儀版本之一。
演溥儀最好的我只承認兩個人
陳道明和黃子華
再加一個尊龍
為了演好溥儀,他吃減肥藥減重 20 多斤,結果導致抑郁,最后演到精神崩潰。
我們從角色身上看到的軟弱、無奈和悲涼,都是黃子華讓渡自己的一部分換取而來。

僅僅是好戲嗎?
其實是因為這些角色與我們理解的港式喜劇角色不同。
還是那兩個詞:憤怒與悲涼。
黃子華所說的 " 古怪 ",恰是因為深切地體會到了普通人的憤怒與悲涼。
1984 年,黃子華從加拿大念書畢業回香港。
好巧不巧,恰逢 TVB 無線訓練班取消招生,于是他只好報名編劇訓練班,開始了從旁向演員進擊的漫漫長路。
過程相當艱難。
六年時間里,他在劇團打雜,在電臺做 DJ,在電視臺做編劇、助理編導,還參加司儀選拔比賽,前前后后做過代課老師、出入口經理等等和演戲不沾邊的臨時工作。
只為爭取一個屬于他的角色。

但始終難有轉機。
最失意時,他在辦公室一邊影印文件一邊禁不住落淚,心想 " 什么時候才輪到我?"

甚至,曾有過一絲輕生的念頭。
這樣的經歷,以至于當年黃碧云給他寫序,用的一個詞是——驚心動魄的殘酷。
但正是因此,他才能體會到打工者的 " 心酸 "。
才能懟起權威來一針見血。
也正是因此,即便當下,肉叔也會對下面這段話產生強烈的共鳴:
現在我的座右銘是什么呢?
輸少當贏
不要搞錯,不是輸少少當是贏
是輸剩少少
都當是贏
嗯。
撐下去,才能贏。
黃子華撐了下來。
2013 年,憑借《My 盛 Lady》,黃子華終于拿下視帝的獎座。

表面不 care,其實心里好開心
但回到開頭那個話題。
黃子華過氣了嗎?
從 1984 年入行,到 2013 年拿獎,黃子華蟄伏了將近 30 年時間。
失望過甚至絕望過 。
但做演員的信念感卻始終沒有減弱。
即便是現在也是。
就在和肉叔對話前一天,他剛剛拍完另一部新片《毒舌大狀》。
并正在進行舞臺劇《最后禮物》50 場的演出。
" 過氣 "?
這似乎不該是出現在黃子華字典里的詞。

或許,個人的命數會有參差。
但時間很公平。
它總會帶走喧囂,淘出珍寶,對那些不服輸不認命的人,遞上應有的獎賞。
但前提是,要笑著面對。
說到這里,忽然想起那部《沙甸魚殺人事件》來。
有段情節是黃子華運尸,陰差陽錯,被卷進了一個正在抗議游行的隊伍。
尸體面帶微笑,于是有人問:
" 為什么這么慘,你媽(尸體)笑得還那么開心啊?"
黃子華回答:
" 因為,笑,才是最悲慘的抗議啊!"
我想,這大概就是黃子華。
以及我們為什么喜歡黃子華的原因吧。

本日打工人:王家衛生委員、假章刻制中心科長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b5616b15ec0598b2ab3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