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重劇透預警
嚴重劇透預警
嚴重劇透預警
Netflix 動畫《賽博朋克:邊緣行者》開播后,我翻出落灰的游戲機,下載回了《賽博朋克:2077》。
人們涌進網易云評論區,重復著劇中臺詞:「看啊媽媽,我就站在荒坂塔的頂端!」
小島秀夫連發 4 條推特怒贊:「絕贊!賽高!一次向世界扣動扳機的奇跡!」

《賽博朋克:邊緣行者》由扳機社制作,今石洋之執導,衍生自 CDPR 游戲《賽博朋克 2077》,9 月 13 日開播以來引發了持續熱議。
首先,劇集引發了觀眾回到游戲中 " 圣地巡禮 " 的狂歡,反向拉動游戲銷量,使《2077》(原本不高的)玩家數量飆升了 4 倍。
其次,作為一部游改劇,本作收獲了罕見的一致好評:IMDb 8.7,豆瓣 9.2,爛番茄 97%,被稱為《英雄聯盟:雙城之戰》后最好的游改影視作品,并躋身網飛口碑最好的劇集之列。
有人總結了《賽博朋克:邊緣行者》引發的觀后綜合征,包括:
1、瘋狂搜索相關視頻,剪輯,解說,預告片等
2、購買或重新下載《賽博朋克:2077》,即便已經通關無數次
3、瘋狂回想劇情并感覺意難平
4、瘋狂循環播放相關音樂
5、對名為亞當 · 重錘的角色抱有極大敵意
......
連夜追完《邊緣行者》,我們簡單聊聊它在哪些方面贏得巧妙。
第一,收束了豐富的游戲文本。
游改劇 / 電影一向是翻車重災區,這部居然穩住了,要歸功于游戲本就扎實的世界觀和豐富的故事文本。
不管對《2077》評價如何,每個玩家都承認:這款游戲主線、支線龐雜,信息量多到爆炸。
在《每個支線都像一篇賽博朋克小說 | 2077 敘事團隊如何工作》一文里,我們曾對話 CDPR 的主創,詢問他們為何在游戲里塞進多到消化不了的背景信息和小故事。
主創們提到,賽博朋克是一個天然的放射性主題," 負責提出問題但負責不回答 ",而《2077》希望對賽博朋克議題進行一次 " 全景式提問 ",這也導致游戲對賽博朋克的探討有種 " 說了很多,都沒說透 " 的感覺。
《邊緣行者》基于夜之城的世界觀,將觀眾目光聚焦于一個角色——大衛。一個主線任務的故事量分成 10 集,讓它有余力將故事徐徐展開,人物弧線完整,邏輯清晰,在新觀眾和老粉絲之間達成平衡。
它還講清了游戲中一個晦澀但重要的核心設定:賽博精神病。
" 賽博精神病 " 被用來描述與義體濫用有關的精神疾病,在人類高度義體化的 2077 年,它已成為一種常見絕癥,治療代價高昂。
游戲中," 賽博精神病 " 的來龍去脈隱藏在物品說明、街頭廣播和零散的角色對話中,玩家要在拼湊中了解全貌。而且,游戲的天然屬性決定了玩家可以自由決定主角命運,故事體驗因人而異。
但在劇集中,觀看者相對被動,主角大衛提供了關注焦點,所有人被他的命運裹挾著,一步步了解到 " 賽博精神病 " 背后的悲劇。
第二,主創技能點與原作高度匹配。
僅看預告就能感到,扳機社狂野流暢的風格跟《賽博朋克 2077》太搭了。
今石洋之用跳幀、掉幀、漸變等手法形象呈現了人被機械異化后的感官。

直接蓋在畫面上的大色塊、大字幕讓動畫有了 " 游戲感 " 但又不干擾敘事。

山岡晃配樂的 OP 和 ED 分別是英國獨立搖滾樂隊 Franz Ferdinand 的 This Fire 和波蘭歌手 Dawid Podsiadlo 的 Let You Down,配樂則是為著名游戲《寂靜嶺》譜寫了傳世名曲的山岡晃,被小島秀夫評價為 " 音樂大膽又有品味,要不是被 OP 吸引,差點就錯過這部佳作。"
前奏一響,啊,《攻殼》TV 版小眾搖滾 + 日系賽博朋克的味道又回來了。
第三,對經典科幻作品的回應。
《邊緣行者》里有著對三部科幻經典的明顯指涉:《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阿基拉》。
很多人認為,賽博朋克作品不可能、或難以反映對星辰大海的向往,在意識上傳的時代,太空探索聽起來像過氣的舊日理想。本作卻描述了一個向往月球的黑客女孩 Lucy,她的夢想和霓虹燈下仰望天空的招牌動作,讓人想起《銀翼殺手》" 我見過戰艦在獵戶座邊緣熊熊燃燒 "。無論哪個時代,都有人仰望星空。

女主角 Lucy 模仿草薙素子的痕跡很重:武力值與人格魅力相當的短發成熟女性,在日常生活之外有著更高的理想。《攻殼機動隊》之后,熒屏上再無標桿性的中年女性科幻角色。Lucy 神似素子,然而比起無限寬廣的網絡海洋,她更想去星海之間。她的名字 Lucy 回應著披頭士名曲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露西在綴滿鉆石的天空下。

本作對《阿基拉》的致敬最為明顯。大衛就是鐵雄。廢墟上的異能少年,猩紅的、涌動著、無限增殖的身體器官,因觸碰無法駕馭的力量而被反噬,無一不是《阿基拉》早在 30 多年前敲響的警鐘:警惕絕對力量的失控。
「這種能量對于目前的我們而言太過巨大 ...... 但是總有一天,我們也能 ……」

闌夕認為,"《賽博朋克:邊緣行者》的優點在于它的制作方——無論是動畫公司還是游戲廠商——都沒有過大的野心,最終出來的成品毋需負擔世界觀的開拓責任,它更接近一個使用游戲設定的同人作,平行于那款褒貶不一的美式 RPG,猝不及防的塞給你一塊日式甜品。"
CDPR 和扳機社能在巨人的肩膀上邁出一步——盡管這一步在回頭看來有著深度、敘事上的不完美,但總歸是一次游戲影視化改編的成功案例,實屬不易。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b312db15ec0230526e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