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離婚的決定,讓 58 歲的蘇敏再次登上熱搜。

想必你從我以前的文章里也聽說過她。
過去,蘇敏就像大部分妻子和母親,為了家庭無限讓渡自己的需求,隱忍著過了半生。

直到兩年前秋日的某天,患上中度抑郁的她獨自駕車逃離家庭。
這退到絕地后自救的舉動,讓她意外以自駕游網紅的身份開始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也從一個無望的家庭主婦,變成帶給許多女性寬慰的 " 女權偶像 "。

圖源《紐約時報》
但每一個出走的 " 娜拉 ",終究要面臨 " 走了以后怎樣 " 的問題。
幾天前,蘇敏回到鄭州家中,發現生活不像她想象的那樣有所改變。
丈夫依然脾氣暴躁,兩人沒說上幾句話,又回到以前的壓抑狀態。
或許是一路變幻的風景滋養了蘇敏。
這次她不再退讓,決心要把這段帶給她痛苦的婚姻終止。
感覺今后我們可能會
(頓了幾秒)不是可能,我們一定會離婚

一時間網上議論紛紛。
正如她兩年前的出走,在大部分人看來,是一次勇敢的 " 出逃 ";
但在一些人眼中,蘇敏該被斥責,要么罵她拋夫棄女,要么質疑她拿離婚來炒作賺錢。
這幾乎是絕大多數想要逃離婚姻的女性必然遭遇的道德審視。
不過,勇敢的蘇敏畢竟只是少數。
現實中多少同樣處境的中年女性,甚至未能踏出那自救的一步。
怎么形容蘇敏這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呢?
在女兒和女婿看來,蘇敏是家暴的受害者,是需要被保護的弱者。
婚姻前半程,她受制于丈夫的拳頭,有時僅僅是在牌桌上讓丈夫不痛快了,回家便會挨揍。
外露的暴力在婚姻后半程漸漸收斂,但并沒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丈夫無處不在的精神壓迫(冷暴力)。
他會把每一個正常的對話變得不正常。
在蘇敏近期分享的一則生活視頻中,她明明態度平和地和丈夫嘗試對話,對方卻以聲量拔高幾倍的拒絕溝通回應。

女婿把這稱為父親的 " 武器 "。
不分大事小事,他總以強勢姿態壓制蘇敏,不斷重申自己不容動搖的家庭地位。
他坐在屋里面看電腦都可以
但是我看手機就不行
說你看孩子了,還是看手機了

當這種精神壓迫成為常態后,比外露的暴力更為恐怖。
因為沒有人會在一份完全不對等的關系中,遭受著日復一日的全盤否定,還能保護自尊不被擊碎。

蘇敏的自尊早就破碎了。
在不同媒體的訪問中,每每提及和丈夫的不愉快時刻,她總是無法自控地情緒波動。
有時,她說著說著眼淚奪眶而出;

那是某次扛 50 斤面粉回家(7 樓步梯),丈夫躲進廁所不愿幫手,故意看她笑話的往事。
有時,她沒有眼淚,只會像刺猬受激一樣把自己縮成 " 刺球 ",突然釋放出攻擊性,責怪記者問了不該問的問題,勾起她痛苦的回憶。

但蘇敏身上又同時存在著另一面。
當她流露出脆弱后,往往會補上一句 " 我過得很好就行 ":
啥也不想,我就忘掉他
我就想著我過得很好,過得很幸福就行了
每一則自制短視頻里,她都以自強獨立的形象示人,有時還會說幾句冒犯男性的話。
從蘇敏的角度看,她未必認可自己是婚姻里的弱者。
相反,在她言語之間,有著一份完成母職的自豪,和對丈夫的不屑。
但相比要強,或許逞強是對她更準確的形容。
對外,蘇敏把出走的動機解釋為 " 散散心 "" 自發的離婚冷靜期 ",頗有幾分灑脫的況味。
實際上呢?
促使她下定決心離開家的,是一次自尊徹底的破碎。
她當著丈夫的面,拿起刀往手腕上劃,隨后,又在胸口上扎了三刀。

此前發生過什么激烈的爭吵嗎?
沒有,對蘇敏而言,不過是 " 日常 " ——丈夫又一次以強勢姿態對她進行精神壓迫。
但如此尋常的一刻,卻成了一根導火索,引爆了蘇敏內心積蓄已久的苦楚。
這份苦楚的生發,她歸因于自己一味的退讓。
蘇敏的人生里充滿了退讓。
就像大部分 60 年代出生的女性,她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小時候給三個弟弟洗衣做飯,成年后每月工資都得撥出一部分給弟弟。
為了從吸血的原生家庭逃離,以及從單位分到一間住房,她選擇嫁給現在的丈夫。
偏偏,當她犧牲愛情,去賭一個安穩的未來,卻賭錯了。
婆婆對她不好,也不許丈夫對她好。
坐月子期間,只為丈夫幫孩子洗尿布這等分內之事,婆媳間就發生過多次爭吵。
婆婆:男人誰叫去洗尿布,丟不丟人

蘇敏不是沒有想過離婚。
但在那個年代,離婚之于女性意味著什么,想必不用飄在此贅述。
掐滅她離婚念頭的還有孩子,作為母親,她認為自己有義務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這恐怕是上一輩女性慣有的想法。
如此隱忍數年,中年之后,蘇敏更是寸步難行。
當女兒成年——如果離婚,女兒找對象被嫌棄出身怎么辦?
當女兒結婚生子——如果離婚,外孫沒人照顧怎么辦?
當外孫長大——這把年紀還離婚,給母親丟人豈不是不孝?
五十多年來,蘇敏作為母親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親,不斷后退再后退。
退到最后,仿佛只能拿刀指向自己,才能割開一個 " 呼吸位 ",以 " 蘇敏 " 的身份透上一口氣。

幸而,這口氣救了蘇敏。
但更多和她處境相同的中年女性呢?
紀實節目《五樓編輯室》曾拍下這樣的一幕。
那是在蘇敏離家不久,熱度最盛也是采訪邀約不斷的時期。
有媒體在一次視頻連線前,專門打來電話提醒蘇敏——
千萬別說您家里邊不愉快啊或者是什么的,也不要說 " 跟我情況相同的怎么怎么著啊 " 什么的,這些千萬都別提,盡量說開心的事情,積極向上的事情。
一個因婚姻問題逃離家庭的中年女性,卻在痛苦面前被 " 噤聲 " 了。
多么諷刺。
我不理解,中年男性的危機那么多人關注,但中年女性的處境呢?
只能被允許以家庭和睦," 心里有的只是開心 " 的面貌出現在大眾面前?

究竟有多少中年女性被消失在這和睦之中,逞強地隱忍著,退讓著,無聲吶喊著,我們不知道。
但不說,就代表不存在嗎?
蘇敏社交賬號發布的兩百多條視頻下,有數不勝數的 " 重影 " ——
我和你一樣,有一個那樣的老公
一說起他全是傷心

如果你有追《脫口秀大會 5》,或許記得前段時間因此走紅的 58 歲黃大媽。

相較于蘇敏,黃大媽的中年生活的確 " 有的只是開心 "。
退休前,她是事業型女性;退休后,她的時間基本屬于自己,丈夫和女兒從不干涉。
但在《新周刊》近期對她的專訪中,飄注意到一個細節。
圖源新周刊《58 歲大媽講脫口秀,一開口就贏了》
就像許許多多的妻子和母親,黃大媽的自由依然是以做好家務為前提。
仿佛這就是中年女性天然的職責。
甭管女性在婚姻中是否和男性同擔財務壓力,她總要額外為家庭經營投入更多的精力。
因而,當她決心為自己而活。
別說出走或離婚,哪怕只是在沒做好家務的情況下發展興趣愛好,或因工作而耽誤了操持家務,都有被外界質疑 " 背叛 " 家庭的可能。

圖源《全職》
錯在蘇敏們一味退讓嗎?
不,現實是:
當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處于婚姻當中,除了退讓,便無退路。
但整件事最令人氣憤的,還是那些把蘇敏離婚的決心歸于她經濟能力好轉,就罵她 " 想賺錢想瘋了 " 的人。
誠然,走紅之后,蘇敏也和很多網紅一樣直播帶貨,在視頻中植入廣告。
有電影公司找她合作,她也并不抗拒。
蘇敏和那些罵她的人不同,她向來不把錢當個臟東西,相反,直言掙錢是自己駕車上路的目的之一。

顯然她明白一個質樸的道理——
經濟獨立是自己掌握命運的唯一途徑。
也只有具備了經濟獨立,這些女性才有底氣走出家門,擺脫痛苦的婚姻。
才能,不再退讓。
罵她 " 想賺錢 " 的人,無非是那些害怕妻子越來越不可控制的男性而已。
他們看不慣女性外出賺錢。
尤其當妻子的經濟能力強于自己,他們更感覺到尊嚴被威脅。
如果某天婚姻破碎,大體還會把離婚的原因歸于對方找到條件更好的依附,順帶加上一句貶諷—— " 你這個貪慕虛榮的女人 "。

圖源《華麗轉身》
但,絕不反省自己在婚姻中是否存在問題。
正如蘇敏的丈夫。
妻子拿刀自傷,他無動于衷。
當妻子用出走發出最后的信號,期望他有所改變,換來的卻依舊是他居高臨下的姿態:
你還知道回來嘞?
一天又掙了幾萬?

像蘇敏丈夫這樣的男性,一旦妻子解綁家庭,實現經濟自由、家務自由,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妻子為什么要離開家庭。
而是急于花更多精力,讓妻子在自己的壓制下安分守己,鞏固自己的位置。
不然你猜,為什么自古以來便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為什么至今還有很多女性(尤其農村地區),嫁人像守寡,生娃像喪偶?
無非是希望借此 " 奪去 " 女性的自由,于是她們不得不困在家庭中不斷退讓,不斷降低忍耐的底線。
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農村女性陷入痛苦卻無法自救的原因。
說個不具有普遍性,但真實發生在飄身邊的故事吧。
那是飄的一位遠方親戚,一位生活在農村的已婚中年女性。
正如你能想象到的,她學歷不高,在最青春的年紀嫁人,此后便把生命全然奉獻給了家庭,日復一日照料著一家老小的生活。
沒有屬于自己的財產,沒有一隅松懈的角落。
去年,突然傳來她去世的消息,是吃藥自殺走的。
當時我身邊的長輩都不理解,因為在老一輩的觀念里,這樣的生活是農村女性的常態,大家都這么過來的,怎么就她痛苦?
" 一定是她自己有問題。"
最后,這件事就當無事發生。
直到某天我再次打開萬瑪才旦的《氣球》,恍然間在女主卓嘎身上看到她的影子。
導演用羔羊比喻中年農村女性的處境。
卓嘎就像羊圈里的牲畜,婚后生活只兩個詞足以概括——
勞碌和生育。
白天,她勤懇操持家務,對家庭以外的世界不敢有 " 非分之想 "。

夜晚,她是消化丈夫旺盛性欲的出口,但從不被過問自己是否愉悅。
日子一天天如此重復,卓嘎只當這操勞而封閉的日子是作為女性的自己,應過的生活。
直到某天公公去世,不久后卓嘎有了身孕,村里的上師預言亡靈將會投胎到這即將出生的孩子身上。
卓嘎向丈夫表露墮胎的意愿,被狠狠的一巴掌堵住了嘴。

這時,她才從麻木中清醒。
但,自己就像那被困住的羊羔,沒有能力打開牢籠,想要掙脫卻無法掙脫。

電影中,卓嘎的身影停在她隨妹妹去寺院的路上。
現實無力到,貌似只能尋求信仰來重建內心的崩塌。
她最終是否得到救贖,我們不得而知。
電影不負責提供答案,那現實呢?
蘇敏可以駕車再出發,等待她的,或許是更加豐盈的人生下半程。
但那些因為相同處境而關注她的女性。
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走出困局?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b1e29b15ec03b766a14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