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Greye
審校 | 韓晶晶
提起袋鼠,你首先會想到什么?
發達的胸肌,健壯的雙腿,優秀的跳躍能力,以及站起來接近兩米的可怕身高 …… 在我們的印象中,袋鼠絕對不是什么好惹的動物。

站起來比人高的肌肉袋鼠(圖片來源:NPR)
本月 11 日,澳大利亞一名老人被袋鼠襲擊致死,登上了各國新聞頭條。
77 歲的 Peter Eades 是西澳的一名農場主,養殖有 60 只羊駝。袋鼠是他從小養起的,今年已經三歲,不知為何,袋鼠突然攻擊了他。親人發現時,Peter 已經重傷倒地。
警察趕到后,袋鼠還站在 Peter 身旁不讓人靠近,警察只好射殺了袋鼠,才把 Peter 救出,可是已無力回天。

Peter 非常喜歡動物,給養殖的每只羊駝都起了名字。(圖片來源:ABC news)
其實,袋鼠襲人致死的案例非常罕見,上一次還是 1936 年。在新南威爾士州,一名 38 歲的男性為了從袋鼠手中救出自己的寵物狗,而被襲擊致死。
而袋鼠傷人,在澳大利亞則常見得多。
今年 3 月,新南威爾士州一個 3 歲小女孩被袋鼠鋒利的蹄子割傷了臉部和背部;今年 7 月,昆士蘭州一名 67 歲的女性被袋鼠襲擊,導致股骨骨折和多處割傷。
在一些袋鼠數量龐大的郊外,居民更是生活得心驚膽戰。
布里斯班北部一個叫 Maaroom 的小鎮,居民只有 220 人,袋鼠卻多到數不清,還經常聚集在居民門前的草坪上。居民出門經常會帶根棍子,以防遇到袋鼠襲擊。

一名居民走出家門,正好遇到兩只袋鼠在打架。(圖片來源:Rod Langham)
袋鼠為什么會襲擊人類呢?
研究者發現,袋鼠打架前,一般會先把身子站直,而人是直立姿勢,在袋鼠看來這是打架前的準備動作,因此感到威脅的它們會先下手為強。
澳洲當局提醒,遇到袋鼠襲擊,應快速逃走,袋鼠一般不會追趕,如果無法逃走,應立即蹲下,用雙手保護頭部。

遇到袋鼠攻擊,千萬不要跟它對打。(圖片來源:Farm Harvest HD)
據統計,2019 年澳洲的袋鼠約有 4300 萬只,而澳洲人口才 2500 萬,袋鼠數量幾乎是人口的兩倍。
袋鼠是一種有袋動物,它們出現在大約 1500 萬年前,祖先是生活在樹上的類似負鼠的動物,如今很多有袋動物都已滅絕。
澳大利亞現存約 250 種有袋動物,而我們所說的袋鼠,一般包括四個種:紅大袋鼠、西部灰袋鼠、東部灰大袋鼠、羚大袋鼠。

不同種類的袋鼠與人的體型對比。(圖片來源:RB Dahri World)
盡管袋鼠在澳洲生活的歷史悠久,可它們從未被馴化。
這意味著,即便你領養了一只袋鼠寶寶,一把屎一把尿地喂大,給它吃陪它玩,它長到兩三歲,一樣會把你當敵人攻擊 —— 這是袋鼠的天性。
這也是澳洲當局經常警告居民和游客的,袋鼠不是寵物,它們是野生動物。
袋鼠的壽命約為 20 歲,最大的可以長到兩米高、90 公斤重。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人,成年之后基本不會再長大,而袋鼠一輩子都在緩慢生長。
袋鼠只吃植物和真菌,但它們長得非常健壯,體脂率低于 2%。它們一躍能跳 9 米遠,連續跳躍最快能到 50 公里每小時。

快速奔跑的袋鼠。(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袋鼠的攻擊性本能,是刻在 DNA 里的。
特別是雄性袋鼠。小袋鼠叫 "joey",這是澳洲土著語言里 " 小動物 " 的意思,joey 們長到 9~11 個月就會離開育兒袋。
一離開育兒袋,小袋鼠就開始練習打架,為以后爭奪領導地位做準備。
在一個袋鼠種群里,年紀最大的那只雄性袋鼠,往往也是最高大、最強壯的。學者一般稱它們為 "old man" 或 "boomer",相當于是種群里的領頭老大。
年輕的雄性袋鼠會前來挑釁,甚至跟 old man 打上一架,這有助于年輕雄性了解自己在種群里的地位,也是為了爭奪優先擇偶權。

正在打架的袋鼠。(圖片來源:紀錄片《生命的故事》)
有趣的是,袋鼠之間的干架,像極了一場拳擊賽。
它們打架是你一腳、我一腳交替著來,是非常克制的、有策略性的對抗。而且很少會打到頭破血流,往往點到即止,但研究者也發現有袋鼠會在打架中受到內傷。
歷史上,還真有人給袋鼠戴上拳擊手套,跟它們來一場拳擊賽。
這是一種常出現于馬戲團和雜耍表演中的娛樂形式。1933 年在美國的亞特蘭大州,當時的重量級拳王 Primo Carnera 被邀請來跟一只叫 Jo-Jo 的袋鼠對打,惹得數千名觀眾捧腹大笑。
如今,這種娛樂早已因動物福利而被禁止。

與袋鼠的拳擊賽。
袋鼠毫無疑問是澳大利亞的象征。
它們出現在一澳元的硬幣上;澳大利亞航空的標志就是一只袋鼠;澳大利亞國家橄欖球隊的隊名和吉祥物都是袋鼠 ……

澳航的袋鼠 Logo。(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然而,袋鼠在澳洲本地的名聲卻不太好,甚至有人將它們稱為 " 害蟲 "。
這是因為袋鼠過度繁殖,數量爆炸,有時會糟蹋農作物、破壞圍欄,跟牛羊爭奪資源,導致生產力下降。某一地區數量過多的話,也會破壞土壤和植被。
但有研究者站出來駁斥,部分指責并不準確。
袋鼠其實很少離開森林,最多在森林邊緣的小麥田覓食,受到袋鼠侵擾的農作物面積不超過 5%。

(圖片來源:Pixabay)
但袋鼠數量太多,確實是一個問題。
為了控制袋鼠的數量,部分州會頒發獵人執照,允許合法商業捕殺袋鼠。據統計,2010 年到 2017 年間,約有 1260 萬只袋鼠被商業捕殺。
昆士蘭州 2019 年啟動了一項 " 袋鼠收獲計劃 ",劃定了可獵殺的區域,并規定捕殺數量不超過袋鼠總數的 10%。
出于動物福利的考慮,獵殺方式必須是一槍爆頭。

袋鼠一般在夜間活動,因此捕獵也在夜間。(圖片來源:Farm Harvest HD)
袋鼠的肉會被制成袋鼠肉排、漢堡包等,送上澳大利亞人的餐桌。皮革則被做成皮包、鞋子和帽子,也會出口國外。
袋鼠肉特別精瘦,蛋白質和鐵含量比牛肉高一點,還含有 omega-3 脂肪酸,這種營養物質一般只有魚類才有。
據吃過袋鼠肉的人說,袋鼠肉的風味比牛和羊要濃一點,但不能煎太久,要不然吃起來會很硬。

超市售賣的袋鼠肉。(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袋鼠數量過多給澳洲人帶來的麻煩,還不只如此。
在澳洲的許多高速公路上,你會看到路旁豎著一塊牌子,提醒附近有袋鼠出沒,小心行駛。據統計,十起野生動物碰撞事故中,有九起都是撞到袋鼠。
在野外,袋鼠很容易被汽車的燈光和噪音嚇到,然后跳到公路上,由于袋鼠速度快,體型也大,常引發嚴重的交通事故,小車可能直接被毀,大車則容易撞壞發動機和擋風玻璃。
因此,經常跑高速公路的汽車,會在車前裝一個防撞桿,叫 "roo bar"。

高速公路邊的路牌。(圖片來源:Wikipedia)
澳大利亞人對袋鼠的感情是復雜的。
在 Quora 上,有人問澳洲人對袋鼠的真正看法是什么。有人說袋鼠是麻煩,有人說它們是眼中釘、害蟲和瘟疫,也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只在動物園見過袋鼠,覺得它們是可愛的動物。
土著人遷移到澳洲大陸生活,大約是 5 萬 ~6.5 萬年前,而袋鼠已在這片土地生活了數百萬年。
比起人類,袋鼠更稱得上是 " 土著 "。
一個澳大利亞導演曾拍了部紀錄片,叫《袋鼠:一個愛恨故事》,里面有句話說:" 這是屬于它們的土地。"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bb7ec8e9f093a893772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