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永遠等不到《名偵探柯南》的大結(jié)局,但一定可以等到它的新畫風——
前段時間,《名偵探柯南》更新的 TV 版第 1049 集,播出沒多久就成為了推特上的熱門趨勢話題——這不是因為它拍得有多好,而是因為它的畫風實在太崩了:
在這一集里,目暮警官的身體比例飄忽不定,毛利小五郎從 " 沉睡的小五郎 " 變成了豆豆眼油膩大叔,而五官亂飛的柯南本人,看起來也不是很聰明的樣子。
此時此刻,只能引用觀眾的評價來總結(jié)感受:
" 目暮警官和毛利小五郎的臉,就像被拖拉機碾過一樣扁平,這集的動畫師是因為趕著去放假,把它給外包出去了嗎?"


最新一集,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實際上,這也不是《名偵探柯南》第一次因為 " 畫風崩壞 " 而上熱搜:
作為警校五人組的成員之一,前期人氣頗高的角色松田陣平,回歸后完全換了一種畫風,從拆彈專家變身普通路人;
而黃金綠葉團之一的高木警官,也已經(jīng)從早期的警校精英、精神小伙形象,變成了后期一個平平無奇的出勤麻瓜。

高木警官的前后期對比,只能說他在職場成長了。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來看,你會發(fā)現(xiàn)《名偵探柯南》的畫風變化是一個常態(tài):
從 1998 年首播至今,柯南的形象已經(jīng)從圓圓的包子臉,歷經(jīng)多次變化,到如今尖尖的錐子臉——
" 持續(xù)更新的超長待機模式 × 不可避免的主創(chuàng)團隊更迭 ",似乎讓《名偵探柯南》動畫版的 " 畫風崩壞 ",變成了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
只能說,雖然身份是萬年不變的小學(xué)生,但歲月總算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些痕跡。

一圖區(qū)分 80 后和 10 后
而《名偵探柯南》并不是個例——
近日,動畫電影《魯邦三世 VS 貓眼三姐妹》發(fā)布了先行預(yù)告,作為《魯邦三世》50 周年和《貓眼三姐妹》40 周年的聯(lián)動作品,它的畫風不出意料地崩了:
即使你沒看過《貓眼三姐妹》,也一定用過主角團 " 墨鏡一戴,誰都不愛 "" 我不是花心,只是心碎成了很多片,每一片都愛上了不同的人 " 的表情包——
但一夜之間,熟女拽姐變成了灰發(fā)老妹。不能說丑,但確實沒有特色,失去了當初那味兒。


動畫作品的 " 審美降級 ",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有人回憶起《百變小櫻》的重啟透明卡牌篇,畫面仿佛開了光污染濾鏡,無時無刻不蒙著一層塑料感,籠罩著近視般的光暈;
有人盤點了《蠟筆小新》的形象變化,從早期的包子臉變成后期的崎嶇臉,未來的走向似乎也不難預(yù)測。

在 80 后、90 后的眼中,曾經(jīng)的經(jīng)典動畫作品,似乎都走向了 " 畫風崩壞 " 的結(jié)局——
難道這真的是審美降級嗎?這樣的畫風,到底是誰還在堅持看呢?
客觀來說,動畫作品的畫風變化,一部分是受到了技術(shù)進步的影響——
早期日本動畫采用的是賽璐璐的手繪制圖方式,會導(dǎo)致畫面明暗分明、風格明顯,整體看上去有一種 " 深沉 " 的感覺,而后期采用電腦數(shù)碼制作技術(shù)后,則改善了畫質(zhì):
比如《名偵探柯南》中的名場面之一,是新一化身 " 騎士 " 回歸校園,在前后期播出的兩個版本中,兩者的色調(diào)飽和度就存在很大的差異——
當然了,拋開色調(diào)不談,后者的畫面構(gòu)圖也沒什么講究,再加上死亡濾鏡,還是應(yīng)該打五十大板。

另一方面,動畫作品的畫風變化,也會受到文化潮流和時尚趨勢的影響——
從人物的線條比例來看,早期的日本動畫受到了迪士尼動畫的影響,在繪制角色造型時多采用圓潤的線條、夸張的比例,如手冢治蟲的《鐵臂阿童木》;
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動畫開始興起一股寫實風,角色的身體比例與真人相似、肌肉線條也更加真實,如《貓眼三姐妹》;
而千禧年代之后,隨著 " 萌文化 " 的興起,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大膽嘗試,比如最近熱播的《間諜過家家》《夏日重現(xiàn)》,就是這種風格。
勇于嘗試新風格是好事,其實《名偵探柯南》最受好評的畫風,恰恰是中期的風格。不過,畫風跑太偏就不好了——
你比較喜歡哪種畫風呢?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54ab18e9f097319715b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