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系之中,遍布著大小各異、顏色不同的恒星。在這些恒星中,有的像太陽一樣 " 孤獨 ",有的成雙成對相互旋繞,有的系統甚至包含兩顆以上的恒星。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雙星系統,這個系統有著極短的軌道周期,它的兩顆恒星彼此環繞一周的時長僅為 51 分鐘!研究人員將這一罕見的發現發表在了近期的《自然》雜志上。
在十幾億顆恒星中搜尋
新發現的這個系統被研究團隊記為ZTF J1813+4251,它是由茲維基瞬變探測器(ZTF)觀測到的。ZTF 是一項巡天項目,它用裝載在加州帕洛瑪天文臺望遠鏡上的相機,對廣闊的天空進行高分辨率拍攝。現在,ZTF 已為超過 10 億顆恒星拍攝了海量照片,并記錄了這些恒星在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內的亮度變化。
研究人員對海量的恒星數據進行了梳理,他們想要尋找那些具有超短軌道的系統的信號,因為這些系統可能有著非常極端的動力學,應該能發出劇烈的光暴。
研究人員將注意力放在那些反復閃爍、周期小于一小時的恒星上。這樣的頻率通常表示在這個系統中,至少存在兩個天體彼此緊密環繞,且其中一個天體頻繁地經過另一個,從而短暫地遮蔽其光芒。
然而,這樣的搜尋并非易事,研究人員需要在超過 10 億顆恒星中進行篩選。因此,他們使用了一種算法來幫助完成這項任務。算法篩選出了大約 100 萬顆每小時閃爍一次的恒星。接著,從這些信號中,研究人員通過用肉眼判斷,來尋找那些特別感興趣的信號。
最終,他們鎖定了 ZTF J1813+4251!這是一個位于武仙座的雙星系統,距離地球約 3000 光年之遠。
超短軌道的雙星系統
研究人員利用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和西班牙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對這個系統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他們捕捉到了 ZTF J1813+4251 中的兩顆恒星的多次相互重疊的場景,這使他們能夠精確測量這個系統中的每顆恒星的特性。他們發現,這個系統異常 " 干凈 ",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次出現遮擋時的光線變化。
這樣的清晰度使得研究人員可以精確地測量每個天體的質量和半徑,以及它們的軌道周期。測量結果表明,在這個雙星系統中,其中一個天體很可能是一顆白矮星,大小約為太陽的 1/100,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另一個天體則是一顆接近生命末期的類太陽恒星,大小和質量約為太陽的 1/10。這兩顆恒星看起來每 51 分鐘就會繞對方公轉一次。
然而,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合理。這是一顆看起來和太陽很像的恒星,但太陽是無法被 " 塞 " 進一個小于 8 小時的軌道周期里的。所以,這個雙星系統發生了什么特別的事件嗎?
是激變變星!
研究人員很快就找到了一個解釋。大約 30 年前,一些天文學家做出過一個預測,認為一種超短軌道的系統應該能夠以激變變星的形式存在。
激變變星是一種較為罕見的雙星系統,在這類系統中,一顆像太陽一樣的恒星與一顆白矮星緊緊環繞運行。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里,兩顆恒星互相旋繞慢慢靠近,當靠得足夠近時,白矮星強大的引力會開始吸積類太陽恒星身上的物質。在已知的一千多個激變變星中,只有十幾個的軌道周期低于 75 分鐘。

像太陽一樣的恒星在演化末期耗盡燃料時,其核心會不斷坍縮形成致密的白矮星。這幅藝術構想圖描繪了一顆白矮星(左)繞著一顆更大的類太陽恒星在超短軌道上旋轉,形成了一個 " 激變 " 的雙星系統。(圖 / M.Weiss/Center for Astrophysics | Harvard & Smithsonian)
研究人員推測,ZTF J1813+4251 很可能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擁有最短軌道的激變雙星。根據測量結果,研究人員對 ZTF J1813+4251 現在的狀況,以及它在未來數億年間將如何演變進行了模擬。
模擬結果表明:這個雙星系統中的兩顆恒星目前正處于一個過渡階段,那顆類太陽恒星正在從一個富含氫的天體過渡到富含氦的天體,它一直在旋轉,將其大氣中大量的氫氣 " 捐贈 " 給貪婪的白矮星,它終將會燃燒殆盡,成為一個致密的富含氦的核。再過 7000 萬年,這兩顆恒星將會更加靠近,它們的彼此環繞的軌道周期將縮短到 18 分鐘!在這之后,失去質量的類太陽恒星不會收縮,而是膨脹,然后兩顆恒星會在接下來的幾億年時間里開始分離。到那時,這兩顆恒星的軌道周期將穩定在 30 分鐘左右。
幾十年前,天文學家就預測,如果時間足夠長,激變變星就會過渡到極短的軌道周期。這種情況只有當貪婪的白矮星將伴星大氣中的氫全部吸走,開始吞噬伴星裸露在外的核心中的氦時,才可能發生。
現在,天文學家終于首次直接觀測到這樣一個過渡系統。這不僅證實了天文學家幾十年前的預測,而且還幫助回答了關于激變變星的軌道極限的開放性問題,有助于科學家在未來幾年對激變變星做出進一步研究。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022228e9f0903e6484d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