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數字養老 " 如何做得更加人性化、溫情化
撰文/星晚
編輯/ 李覲麟
當我們的時間被電子設備占用得所剩無幾時,身邊的老人卻正被新興互聯網文明 " 拋棄 "。
隨著智能電視的功能變得越來越豐富,操作方式也變得越發復雜。盡管爆款劇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刷屏,但因播放渠道的變化,幾乎再也無法復制曾經的國民度。也正因如此,作為電視節目忠實受眾的中老年群體,逐漸 " 失去 " 了對遙控器的掌控權。
復雜的界面、充不完的軟件會員、花里胡哨的版本 …… 這些在電視上發生的變化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反而,電視廠商與平臺加足馬力地內卷式更新,更是加速把中老年群體甩在了身后。
即便不少電視和軟件也推出了適老化功能,但眼下,中老年人的確面臨著 " 看劇難 " 的窘況。
復雜的功能、花哨的界面," 嚇 " 退老年人
國慶期間,蔣夢涵在老家四川廣安待的時間不到 3 天,但她沒想到的是,幾乎在家的每一天都要給家里的長輩解決各種各樣關于電視的事。
蔣夢涵的奶奶今年 72 歲,平日里的愛好不外乎買菜、打麻將、看電視三件套,但自從家里的電視換乘智能電視之后,奶奶看電視的頻率就變少了。" 奶奶現在經常都是等我爸媽下班回家后給她調電視看,白天看得很少了。一是遙控器按鍵變得越來越花里胡哨,二是智能電視上很多軟件都需要充值會員或付費,奶奶不會操作。" 蔣夢涵對鋅刻度談到。
三天時間里,她為奶奶找過新聞聯播的播放入口、播過熱門的網劇,還找過幾部經典的老劇,而這些操作,其實奶奶以前都能夠自己完成。" 智能電視的功能雖然增加了不少,但對于老年人來說,原本需要的幾項簡單功能卻被復雜化了。看電視需要在各個 APP 間交替的方式,屬實有點為難他們了。"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年輕人對電視的需求,老年人每天觀看電視的頻率高、時間長,手機更多充當著通訊工具的功能,而電視才是屬于他們的娛樂設備。據蔣夢涵觀察,奶奶對熱門劇集的興趣并不大,新聞聯播與經典老劇則是奶奶的心頭好,但在智能電視上,這兩樣恰恰需要一番仔細尋找才能找到,這無形之中給老年人看電視增設了門檻。

智能電視成為主流后,老年觀眾難適應
盡管目前不少智能電視的適老功能可以通過語音識別的方式解決老年人遇到的難題,但且不說這一功能的準確性還不夠,不少原本在電視上可以免費觀看的劇集如今在智能設備上都需要額外付費了,這一步再次難倒了老年人。
65 歲的徐奶奶自認算是同齡人中思維比較活躍的人,但如今她也沒逃過 " 學看電視 " 的宿命。
" 現在普通機頂盒上的節目和劇集都越來越少,提起比較火的熱門電視劇,幾乎都是在網上看,但每個網站都需要充會員,所以還是得麻煩孩子回家幫忙弄。" 徐奶奶說道," 今年《心居》《人世間》是在電視上直接觀看,《夢華錄》《星漢燦爛》《罰罪》都是讓孩子幫忙播放的。"
有時候因為麻煩或者不想讓孩子因為一部劇就充值一次會員,徐奶奶往往會選擇不看這部劇,但隨著上星的熱門劇越來越少,徐奶奶能夠選擇的劇集也變得越來越少。
"《如懿傳》播出好幾年了,當時在電視上沒來得及追最后四集,之后就能從騰訊視頻這一個渠道看。每次孩子說給我充會員,但我總覺得為了這幾集電視劇就充值實在不劃算,所以我至今都沒能看到大結局。" 徐奶奶表示,現在的熱門網劇大多是在單一視頻網站上獨播,不僅換來換去很麻煩,四處充值也不劃算。
事實上,不論是像蔣夢涵的奶奶一樣不會操作智能電視,還是像徐奶奶一樣深受網劇平臺規則困擾,不上星的電視劇似乎的確在 " 拋棄 " 老年人。
低門檻、高中毒性的短視頻迅速收割?
當網劇對老年人設上了門檻,短視頻卻在積極地向他們伸出友善的手。不難發現,那部分已經能夠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每天打開短視頻的時間可能不亞于 " 互聯網原住民 "。
35 歲的寧小湘曾經因為玩手機的事情與母親爆發過不小的爭執,寧小湘媽媽從早上睜眼開始就會打開手機里的短視頻軟件,人聲嘈雜的直播間、劇情奇葩的短視頻幾乎成為了家里從早到晚的 BGM,母親無論是洗漱、做飯、休息都不會關掉手機。
" 溝通過好多次都沒有效果,老人又不像小孩一樣可以管教、約束。但這樣從早到晚被短視頻吸引,真的既影響家里人,也影響她自己。" 寧小湘表示,其母親有一次在路上盯著手機里的直播間搶東西,差點被地上的障礙物絆倒。
一開始,寧小湘給母親買智能手機并且教會其如何使用各種軟件、完成各種支付方式,是為了讓母親的日常生活更方便一點。但短視頻的 " 中毒性 " 太強,以至于走到了現在這個極端情況。
而寧小湘的母親卻認為,老年人的娛樂方式本就比較匱乏,隨著年齡增大、疫情反復,外出游玩的局限性也很大。" 待在家里的時候,無非就靠家務、電視、手機消磨時間,但現在的電視機功能復雜,好多電視劇也需要付費買會員看,后來我發現短視頻里可以三兩下就看完電視劇的主要情節,也挺方便的。" 寧小湘母親對鋅刻度談到。

不少老年人現在會主動學習上網
中國家電網此前發布的《2022 中國適老化電視調研報告》也印證了上述老年人提及的問題實屬常態。報告中關于 " 老年人電視收視調查 " 的結果顯示," 開機后不能直達想看的電視節目 "" 設備多 ( 機頂盒、電視機 ) ,不知道互相怎么切換 "" 操作復雜,不知道怎么找想看的內容 "" 遙控器太多,不知道該怎么用 "" 遇到問題找不到人幫 " 是被老年用戶吐槽最多的使用痛點,分別占比 49.6%、28.0%、20.9%、17.6%、13.4%,這些痛點給老年用戶使用智能電視的過程增添了不少麻煩。
而另一項數據則證實了短視頻對老年人的吸引力正與日俱增。CNNIC 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 6 月,50 歲及以上網民占比為 28%,較 2020 年 6 月增長 5.2 個百分點,是各年齡段網民中規模增速最快的群體。
零門檻、快節奏、互動性強的短視頻正逐漸取代電視成為新興養老方式,而觸網的老年人也成為挖掘內需、促進消費的 " 增量市場 "。
做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與圈層的適老
近年來," 銀發經濟 " 已不是一個新鮮詞,如何從這一群體中找到新的發展增長點也已成為不少企業的重點布局方向。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數據,截至 2021 年末,全國 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2.67 億人,占總人口 18.9%;65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2 億人,占總人口 14.2%。規模龐大的老年人口,正迸發出更多元化的老年需求,鑄造了全新的老年消費市場。

圖片來源:Mob 研究院
然而從目前看來,仍有不少老年人在數字產品的使用過程中存在困難,對網絡安全的認知水平也不夠,老人被不法分子通過社交軟件、短視頻平臺詐騙的新聞屢見不鮮。
另外,過度碎片化的網絡信息轟炸其實也在消耗著老年人的精力與時間,如果說曾經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地看電視的場景,是一種家庭氛圍感的體現,那么如今電視的不友好,或許正在終結這種家庭氛圍。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卻各自看著手機的冰冷感。
因此," 數字養老 " 的兩面性不言而喻,消弭數字鴻溝能夠幫助老年人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信息無障礙,也豐富娛樂方式。但另一方面,無論是過度沉迷網絡還是觸網而傷,都是得不償失。
" 其實我覺得現在的電視可以做做減法,把許多冗余的功能取消或者是隱藏在二級頁面,把首頁變得更干凈一點,然后在老年人模式中把綁定賬號、充值會員等流程變得更簡單,例如可以通過子女一鍵掃碼的方式代為操作。" 蔣夢涵說到自己的設想。
不過從早期走紅于中老年群體的糖豆網,目前市面上涉及到老年賽道的平臺、軟件已越來越多。鋅刻度了解到,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火的有聲影集制作工具 " 小年糕 " 目前已完成了 D 輪融資;針對老年人群體提供興趣社交服務的紅松 APP,也完成了億元級 A+ 輪融資。
這意味著,互聯網產品在推進適老化或布局老年賽道時,如果只采用簡單的功能設置是很難真切適配老年人需求的。只有更深入地研究老年人的興趣與圈層,推出更多與之相關的興趣教程和 UGC 內容,才能夠挖掘出 " 銀發經濟 " 背后更大的潛力,也將 " 數字養老 " 做得更加人性化、溫情化。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69c08b15ec06c604abb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