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黄色小视频,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国产性天天综合网,台湾佬中文娱乐久久久

年出貨1000萬輛車,雷軍的小目標要干翻豐田?

前沿科技 3年前 (2022) 虛像
6 0 0
年出貨1000萬輛車,雷軍的小目標要干翻豐田?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王新喜

在宣布進軍造車一年半后,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日前宣告了小米造車的小目標。雷軍表示,當電動車行業成熟時,全球前五大品牌將占據 80% 以上的市場份額。小米汽車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行業前五,每年出貨超過 1000 萬輛汽車。

年出貨1000萬輛車,雷軍的小目標要干翻豐田?

雷軍此言一出,立刻引發了業內的關注與爭議。

雷軍認為,汽車產業的本質將從機械發展到消費電子,而電動車是一種以智能化、軟件化和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消費電子形式。與燃油車相比,電動車的制造門檻大幅降低,汽車多達 3 萬個零部件將高度模塊化。其中占據整車成本最大比例的電池成本,在過去 10 年內下降了 80%,且未來至少有 50% 的降本空間。

從雷軍對汽車產業的了解來看,雷軍依然是用手機的使用場景與視角來看待汽車產品,低估了汽車造車的難度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程度。而眾多用戶也質疑雷軍是不是并不知道 1000 萬輛車是什么概念。

年出貨1000萬輛車,雷軍的小目標要干翻豐田?

雷軍要達成 1000 萬輛汽車的年銷量目標,到底有多難?

我們從去年的數據來看,豐田 2021 年是全球銷量第一的汽車廠商,去年銷量是 1080 萬輛,在目前汽車行業的現狀來看,1000 萬輛車就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廠商。第二大廠商是大眾,年銷量是 890 萬輛,本田的年銷量是 448 萬輛,排名第 7,排名第 10 的廠商是寶馬,銷量是 252 萬輛。

年出貨1000萬輛車,雷軍的小目標要干翻豐田?

近五年來,豐田、大眾和雷諾 - 日產 - 三菱聯盟,是全球唯三年銷量達到 1000 萬輛級別的車企。豐田更是 2021 年唯一年銷超過 1000 萬輛的車企。

豐田、大眾們是以燃油車銷量為主,日本豐田集團的體量有多大呢,它在世界各國擁有各類子公司 500 多家,世界員工超過 28 萬人。大眾全球員工高達 67 萬人。

而根據小米的財報顯示,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小米在中國大陸有 30110 名全職員工,研發人員共 14700 人。作為一個新手,以及一家 3 萬人員工的公司,即便能分配給小米汽車的員工數達到一半,也僅有 1.5 萬人,小米要挑戰的,則是豐田與大眾在巔峰期的年銷量目標。

我們知道,豐田、大眾這些廠商在汽車市場深耕的年份與積累的技術壁壘自不待言。

拿豐田來說,從發動機、底盤到變速箱再到眾多汽車零部件,幾乎全球所有車企都離不開豐田為代表的的日本制造的 " 技術 "。無論是奔馳、寶馬、奧迪還是保時捷,也要依賴日本的零部件,尤其是在電子控制元件、電子控制模塊以及自動變速器三大關鍵零部件領域,全球幾乎都被豐田等日本車企壟斷。豐田成為全球汽車銷量第一的巨頭,本身是源于它在燃油車行業的壁壘是非常堅固的。

需要知道,燃油車與電動車銷量不能等量齊觀,電動車銷量的整體體量要小的多,即便發展到成熟階段,也不可能短時間內達到燃油車的銷量水平,即便達到燃油車的銷量水平,從未來汽車市場的增量空間來看,年銷量 1000 萬臺,那也已經是全球第一的水平。

作為電動車賽道頭號玩家,去年特斯拉全球銷量是 93 萬輛,是電動車銷量排名第一的廠商。這意味著小米汽車銷量是要達到特斯拉 2021 年銷量的 10 倍以上。

另有數據顯示,到 2022 年底,全球電動車保有量將達到 2500 萬輛,以每月 100 萬輛的速度增加。

迄今為止,中國占總銷售額的 46%,其次是歐洲占 34%。北美大約占 15%。

也就是說,中國電動車保有量占據 1150 萬輛,這大概是中國 4~5 年的成績。全球的 2500 萬輛同樣是如此。

從這個數據來看,小米汽車一年的銷量目標是全國電動車 4~5 年的銷量之和。它的月銷量要達到 80 萬輛,是全球電動車每月銷量的 80%。

我國新能源汽車大概是 2015 年左右就開始政策推動,開始起量要從 2017 年~2018 年前后開始算起,2018 年這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首次超過 100 萬輛。2021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是 352 萬輛(中汽協數據),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一半,在這一年,特斯拉一年賣了 93 萬輛,位居全球電動汽車銷量之冠。全球在這一年,賣了近 700 萬輛。

年出貨1000萬輛車,雷軍的小目標要干翻豐田?

小米的年銷量目標是 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 1.4 倍。

那么從這些數據可以知道,從 2021 年 354 萬輛來看,全國所有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要達到年產 1000 萬輛,至少 5 年內是很難達成。

這又意味著小米的銷量目標是 2021 年全國一年所有電動車品牌銷量之和的 3 倍。小米一家廠商就要完成國內所有新能源品牌銷量未來 5 年都可能無法完成的目標。

從以上數據來看,雷軍立下全國 1000 萬臺車的目標,是要直接干翻豐田,位居全球汽車銷量第一。按照特斯拉未來幾年的銷量潛力年賣 200 萬臺來算,是特斯拉銷量的 5 倍。

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反超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企第一,累計銷量約為 118 萬輛,即便比亞迪能沖擊 200 萬輛,也僅僅是小米汽車目標的五分之一。雷軍有什么理由認為自己的汽車銷量是比亞迪、特斯拉的 5 倍?

那么雷軍認為這還僅僅是躋身前五,前五的廠商要拿下 80% 的市場份額。按照強者愈強的頭部效應,那么排名前一的廠商至少應該是 2000 萬輛。這可能是汽車史上從未有過數字。

那么從這些數據來看,雷軍要么是故意放衛星引發輿論關注,要么是對汽車行業每年賣出多少車缺乏基本的了解與概念,從這個意義來看,小米造車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小米其實已經把汽車完全當成了手機產品,忽略了汽車作為一個重資產,重決策產品,獲取用戶的難度。

先不說與大眾、豐田這些燃油車去比,從小米當前的造車模式來看,小米汽車敲定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供應電池,選用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并自研自動駕駛技術。

特斯拉與比亞迪都已經形成自己的獨特模式,比亞迪已經全產業鏈布局,從整車制造到電池、電機、電控三電技術,再到汽車功率芯片、零部件等,比亞迪均實現了垂直一體化自研架構。特斯拉開創性的將 IT 理念用于造汽車,是軟件定義汽車的集大成者,它有更強的創新基因與更好的軟件優勢,尤其是在自動駕駛領域。

與電動車行業頭部玩家特斯拉、比亞迪去比,小米的優勢在哪里?品牌?性價比?自動駕駛?車機?技術?渠道?從各方面來看,小米對比特斯拉與比亞迪,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優勢。

從產能來說,對比特斯拉,特斯拉有 4 家生產整車的超級工廠和兩家生產電池和配件的工廠,其中上海超級工廠擴產后年產能達到 75 萬輛。

也就是說,雷軍要達成預期目標,小米需要的同等量級的超級工廠數量是特斯拉的 4 倍—— 14 家 ~16 家左右。據了解,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已經在去年 11 月落戶亦莊,并分兩期建設累計年產量達 30 萬輛的整車工廠;一期計劃在 2022 年 4 月開工,二期項目計劃在 2024 年 3 月開工,小米首輛汽車將會在 2024 年下線并實現量產。

從小米整車工廠的產量來看,小米要實現 1000 萬臺的年出貨,難度可想而知。

那么支撐雷軍在汽車銷量上是比亞迪與特斯拉的 5 倍的底氣與邏輯是來自于哪里?

從小米手機的路徑我們知道,小米手機的成功邏輯是粉絲經濟,小米汽車的粉絲經濟是否能能夠支撐這個邏輯呢。

事實上,汽車產業與手機產業是存在明顯的不同,前者幾十萬的產品,是重決策產品,小米手機一開始玩性價比打法是最高 1999 元,后者可以低成本試錯,前者是不容許消費者輕易試錯的,這個試錯成本普通消費者承擔不起。

而電動車的滲透不可能像智能手機那樣在市場群體中快速風靡,作為高價大件生活消費品,與手機產品不可同日而語,它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與國民經濟收入的增長,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小米手機粉絲經濟的邏輯在汽車行業跑不通,用賣手機的心態與邏輯去觀察汽車行業的發展,其實本身心態上就有點急功近利了。

小米更需要務實的心態

雷軍稱,在小米進軍汽車業務之前,公司已對電動車行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獲得了深刻的見解。但從目前小米定下的目標來看,雷軍對汽車的理解還遠遠不夠。

余承東一向是大嘴著稱,經常口出狂言,但在汽車行業,即便吹牛,但對于銷量目標至少有基本認知與嘗試,早前余承東曾豪言,華為將挑戰 2022 年銷售 30 萬輛汽車的目標。后來僅僅過去一個季度,在全球缺芯的前提下,根本達不到 30 萬輛,余承東又表示:" 能搞一二十萬輛已經是奇跡了。"

從雷軍定下的目標來看,其實是一個非常離譜的數字,從國內來看,近 5~10 年內,也幾乎是沒有廠商能夠完成。這個目標對小米而言,接近是個神話了。

如果小米內部對這個目標銷量數據是認真的,那么意味著小米對汽車銷量可能也缺乏基本的客觀認知與常識,因為 1000 萬輛電車,放在全球市場,當前所有電動車品牌一年的銷量之和是否能達成還是個問題。

那么如果雷軍的目標可能是給資本市場畫餅,這個餅可能不僅不能讓資本市場對小米造車注入更多的信心,這個數字恰恰透露出雷軍作為汽車門外漢的一個形象——它以手機產品的邏輯(消費電子)去看待汽車行業的發展,最后又是以手機體量的邏輯去推導汽車的銷量,這可能會讓資本市場對小米造車更加沒底。

從這個角度來看,雷軍低估了特斯拉比亞迪新勢力等競爭對手在行業深耕的壁壘,錯估了汽車行業的銷售體量,無疑也輕看了汽車制造業與傳統車企,對于雷軍而言,目前其實更需要有務實的心態,包括用心打磨小米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實現在車規芯片、動力電池產能等方面,能拿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先活下來,再談超越。不切實際的預期恰恰影射出小米造車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來看,小米汽車要栽的跟頭,可能還在后頭。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520826b15ec0427f479b3a

版權聲明:虛像 發表于 2022年10月21日 pm12:06。
轉載請注明:年出貨1000萬輛車,雷軍的小目標要干翻豐田? | 快導航網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河县| 拉萨市| 朔州市| 邹城市| 旅游| 甘泉县| 新沂市| 和田县| 太和县| 达孜县| 广州市| 定南县| 山西省| 北京市| 攀枝花市| 嘉义市| 固安县| 化德县| 恩平市| 乌拉特中旗| 东台市| 水城县| 阿巴嘎旗| 樟树市| 琼海市| 个旧市| 巴彦淖尔市| 龙州县| 彭山县| 砚山县| 巧家县| 高碑店市| 张北县| 耿马| 阳曲县| 务川| 红河县| 莲花县| 嘉定区| 永胜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