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追了一晚直播,接下來我決定寫個灣灣 " 都市怪談 " 系列,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今天還是先繼續說說內娛,最近的不少話題,都和 " 錢 " 有關。
胡軍曾經代言的某理財產品爆雷,涉及 390 億的款項;
賈乃亮和傅首爾去給曾經做過校園貸的老板羅某捧場,如今羅某又想來禍害寶媽,搞得賈、傅兩人當場跪,賈乃亮姐姐稱弟弟老實人一個,不懂這些。

我們也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為什么借貸工具和理財產品明星,是代言里翻車的重災區?(P.S.E 姐并非金融專業出身,有不正確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校園貸,你算不清的利滾利
還記得張學友這個 real 生動的表情包嗎 ↓
就是烏蠅哥被大耳窿逼急了說出來的。
這次賈乃亮和傅首爾被年輕人騎臉,主要也是網友們發現——原來他們為之站臺的老板羅某,就是當年搞出 " 校園貸 " 的人!
大家出離憤怒,因為校園貸真的害人不淺。

早期的校園貸,往往和網絡低價購物相關。
像某分期最早是自帶了一個線上零售平臺,很多學生生活費有限,恰好又對網購比較熟悉,所以很容易被發展為用戶。

那時學校里到處都是類似的廣告傳單,如果說大爺大媽的最愛是在超市門口領宣傳冊,那大學生們找低價購物渠道就是在網上類似的分期購平臺。

便宜貨的推廣里當然也有諸如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單反之類上千上萬的產品,偏偏這些商品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也很需要。
于是這些校園貸平臺又推出了連環套路的第二步:
分期付款。

到了這一步,魚就釣到了。
分期分為免息和有息,顧名思義,免息就是平臺先一次性把錢給你交上,你按周期還錢,不需要額外費用,但一般來說免息只有首次或者一個月的時間。
當你再用下去,就是有利息的了。這里的利息算法存在如下幾個坑,當然這些坑并不都指趣分期一個平臺,而是林林總總數十個校園貸平臺,在和學生玩規則。
1、砍頭息
某貸款平臺曾經搞出過這樣的規則:學生向平臺借 1000 塊錢,首先要交 160 塊錢擔保憑證,也就是說,錢還沒放下來,先收了第一筆費用。

等到錢放下了,接著又自動扣款扣掉 50,兩筆合計 210,也就是說,名義上借 1000,實際上是發了 790。

via.《害死多條人命的校園貸卷土重來,年化利率最高達 199%!親測 7 家平臺,3 家成功下款》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調查,借這 790 塊錢,選 3 期分期,要還 1059 塊錢。由于看不到最原始的計算頁面,只能根據報道里學生提供的數據測算,學生表示三期分別要付 379.65/340.02/340.02, 那么根據 irr 推算,年化利率實際上是:
199.38%。
我找了一個計算器驗證了一下這個說法,如果按 790/3 為單期本金的話,那么第 2、3 期的單期利息是 76.63,本息和差不多是 340,單期手續費在 9.7%~9.8% 范圍里,再加第一次的首次費用,年化利率確實到了快 200%。
2019 年,一位女孩疑似陷入這種 " 套路貸 " 里,還不起錢而自殺,父親為她整理遺物時就發現,原來一切僅僅起源于她大學時買的一臺 6S 手機,四千多做了分期,之后利息越滾越大,最后利息達到了 62%。

來源:央視新聞
而所有的這些網貸,宣傳時都在說無擔、免抵押,僅僅用身份證就可以申請幾千元的貸款。
2、罰息
另一種本質高利貸,叫罰息。

比如學生借了 1000 塊,為期 30 天,到了第 31 天只還了 999,沒全還上就算逾期。逾期未必是按少還的那 1 塊錢計算,而是——按 1000 塊本金計算。
有些罰息本身高到是高利貸。在警方偵破的一起校園貸案件中,逾期的罰息高達 30%,而且還是按小時計算的。

還有的干脆在還款周期上做文章。
還是拿 1000 塊打個比方,學生借的為期 30 天,還了 999,那第 31 天還款的時候,不是按照逾期 1 天算,而是 31 天。
也可能是一開始 1 個月還一次,后面變成半個月、1 個周、3 天、1 天的壓縮時間。從月息 10%,漲到年化 2600%。

3、日利、月利和年利的轉化
現在各大放貸平臺都按照國家規定,必須統一度量衡都按年化顯示利息。但在沒有出臺硬性規定之前,很多平臺攬客的方法是標注日利。

如果按民間借貸動輒年化百分之十幾的算法,聽起來 " 日利萬五 " 好像很便宜。但日利按照年化來,也就是 0.05%×360=18% ,和便宜完全沒什么關系。
更何況校園貸往往還有 " 手續費 "。
建議大家借錢的時候找一個 irr 工具,算一下真正的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如果有手續費的話,不能按日利 X360 或月利 X12 來計算。

在很多校園貸受害者的自述里,裸貸、暴力催收、各種火坑層出不窮,甚至有人用同學的名義借貸款,令同學也受牽連。

來源:大河網
在許多 " 大學生還不起債自殺 " 的悲劇發生后,相關部門出手整頓借貸平臺,羅某和他的校園貸,也告一段落了。
之后他又投資了高端奢侈品網購平臺,找了賈乃亮代言,不過這個也糊了,于是二次創業失敗的羅敏,成了賈乃亮的那個 " 有情懷的好大哥 "。
不知道賈乃亮現在覺得 " 情懷 " 兩個字應該怎么理解,但個人覺得,至少被校園貸騷擾過的大學生們,不覺得這叫情懷。
藝不高人膽大的 p2p
前幾年 P2P 爆雷的事情特別多,只剩了一半的羽泉代言過只剩著名字的借貸寶、青春永駐的趙雅芝代言過鼎 ** 通,最近又有胡軍曾經代言的悟 * 理財翻車。
悟 * 理財現在不是 P2P 性質,但以前是,該公司是 2020 年的時候才公開轉型方案的。

有的朋友可能不太明白,都是借貸,P2P 和校園貸那些玩意兒有啥區別?
這倆是一個簸箕一個掃帚。
P2P 從用戶手里借錢,給短貸公司,短貸公司把錢借給用戶(比如學生),收高額利息,然后賺利息差價。短貸公司把錢再還給 P2P,P2P 收到錢,把本息發給用戶。
由于校園貸普遍都高達 20%+,所以前幾年 P2P 平臺的收益很好,搞個 7~12% 的年化很常見,理財 app 在 12~18 的這幾年也格外興盛。
收益遠高于存款,還高于銀行理財,再加上明星站臺,很多投資者不具備任何基礎知識就開始投錢。

但 p2p 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悖論:p2p 平臺自身的性質是 " 中介 ",卻經營者銀行屬性的資金池。
簡單來說,你去賣房子,不是把房子給中介,中介再替你賣掉,而是你從中介那里獲取信息,然后自己選要不要賣給對方。
可幾乎所有的 " 財富 app",都是資金池模式,即把你的錢轉到 p2p 平臺賬上,再從自己賬上往外貸款。那問題就來了,這可能存在以下幾種風險:
1、平臺本身是假的,他騙你圈錢,但不是要去放貸,只是為了跑路;
唐嫣代言的某寶,老板把各大奢侈品店都快買空了,隨手就送女下屬賓利,最后一公司的高層整整齊齊蹲局子。
2、平臺是真的,但是風控能力很差,項目是假的,你投的錢回不來;

3、平臺很認真地干活兒,不過最后由于種種原因干不下去了。
明星代言的理財產品,哪條都不敢說是能打包票。
你想想,如果這些借貸人能從銀行正規渠道借到錢,為什么不去銀行借?因為他們通不過還貸的測試,根本借不到錢。

這里沒有要給胡軍曾經代言的產品洗白的意思,但這家相對來說是風控里矮子里拔將軍的水平,撐到了最后一波。由于 P2P 借貸業務受監管因素終止,給出的結算方案還算是沒有過于離譜。

即使沒有太離譜,也是存在擠兌風險的。也就是說,如果本來這家公司有 1 個億,突然來了 5000 萬人來提錢,光付錢就會 " 踩踏事故 "。
更別說,P2P 收益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放貸。能做到把本金還給投資者就已經皆大歡喜了,多余的想都別想。

如今民間借貸已經被壓縮到合法年利率為最高為 1 年期 LPR 的 4 倍,按 3.7 來算,就是 14.8%。過去之所以有些借款人賴賬也沒關系,是因為貸款平臺可以用高額利息把不還錢的人的壞賬平均掉,14.8% 的利率很明顯無法填坑
所以,208w 們會雇不起高水平的法務,去搞明白自己代言的產品的性質嗎?
這一次又一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膽量,真的是蠻讓人驚嘆的。

E 姐結語
賈乃亮姐姐的自述里,替弟弟打圓場的成分很多,但有一句話我倒是多少相信一些,就是那句:" 網絡會把一個品牌包裝到一條負面消息也沒有。"
不知道是覺得如今沒有負面消息便覺得站站臺沒關系,還是因為不缺錢,所以沒有深入了解過借貸領域都有什么天坑 …… 但賈乃亮姐姐說的是一種普遍的現狀:
只要信息洗得干凈,都不會留下太多痕跡。
只不過,這個痕跡未必一定要在網絡上,大學生們只是長大了又不是死絕了,他們不會忘得這么快。
項目投資人自己認領的,當初他們的校園貸年化利率超 40%,就算大家不記得,自己總該記得吧。

搞完了沒錢的大學生,又去搞很多沒有固定收入的寶媽,這是要做親子丼嗎?

至于伊能靜參加的那個,長得像紅皇后的 nft 虛擬貨幣騙子的生日會,就更離譜了。據說很多網紅都喜滋滋地跑去蹭熱鬧,有一種在拿別人的骨灰點煙花的惡心和惡毒。
有一說一,理財賺到錢的時候也沒說是明星的功勞,翻車的時候賴明星是有點雙標,但要知道,理財產品本來就需要投資者有入門知識儲備的,明星又怎么敢用自己的名聲,去抵消 0 經驗投資者眼里的風險呢?
哪怕是奶茶,還有喝胖的風險呢。
盡管說我現在不怎么寄希望于明星們接代言的時候,有什么所謂的良心,至少是不是也應該估量估量自己有沒有能力承受大廈倒塌的那一刻吧?即使不擔心會不會砸死別人,也不操心會不會砸死自己嗎?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a9c068e9f093c456013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