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墨白
編輯 / 周雄飛
一份財報,讓理想汽車褪去了光環。
自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以來,理想汽車都被業內視為 " 蔚小理 " 中的優等生,因為其通過 " 摳門 " 不僅連續幾個季度交出了較為優秀的財報,甚至還在 2020 年第四季度率先實現了小幅盈利。
但隨著理想近日交出了今年第二季度的成績單,可謂是讓自身重回此前的頹勢之中。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理想實現營收為 87.3 億元,雖然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73.2%,但如果與今年第一季度比較的話,則環比下滑了 8.7%。
相較于營收,理想在凈利潤方面的表現更為慘淡一些。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其凈利潤再次轉為虧損,錄得為 6.41 億元。不僅同比去年第二季度擴大了 172.2%,環比今年第一季度擴大甚至達到了 5780.7%。

理想汽車 2022Q2 部分財務數據,截圖自財報
此外,毛利率的表現一直是理想汽車在 " 蔚小理 " 乃至其他造車新勢力中引以為豪的籌碼,但在今年第二季度這一指標也出現了下滑。數據顯示,當季其毛利率實現為 21.5%,環比上一季度下降了 1.1%。
這樣看,理想汽車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財務表現可謂是陷入困境之中,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或許可以從其產品銷量的表現看出一些端倪。
與蔚來、小鵬、零跑以及哪吒等玩家不同,理想自 2020 年開始就一直以理想 ONE 一款車型 " 打天下 ",憑借這一車型雖然幫助其品牌獲得了較好的銷量表現,甚至登上了月度造車新勢力的銷量榜首。
但據連線出行梳理發現,自今年一季度開始理想 ONE 的銷量就開始下滑,到了第二季度這樣的下滑趨勢并沒有止步的意思,繼續下滑至 28687 輛,環比第一季度減少了 3029 輛。而在此前的季度中,理想 ONE 的銷量一直都保持著穩步增長。
對于理想 ONE 銷量的下滑,理想官方除了將原因歸結為受到了疫情和供應鏈短缺影響,同時還承認了理想第二款新車——理想 L9 對理想 ONE 的訂單產生了內耗的影響。
如今,在理想 ONE 銷量失利的現狀下,理想 L9 成為了理想扭轉銷量困局的希望所在,這款新車能幫助理想重回昔日的優勢之中嗎?
失去優勢的財務 " 成績單 "
理想汽車,交出了一份不太好看的成績單。
今年第二季度,理想實現總營收為 87.3 億元,這一營收不僅超過了市場預期的 79.9 億元,同時相較于去年同期也增長了 73.2%。但如果從環比視角來看,則是不同一番場景。
按照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營收環比上一季度下滑了 8.7%,需要注意的是,這已不是理想首次季度營收環比下滑。今年第一季度其實現營收為 95.62 億元,環比去年第四季度就已下滑了 9.97%。
相比于營收的表現,理想在凈利潤方面所體現出的頹勢更為明顯。
連線出行通過翻閱此前理想的財報可見,其在 2020 年第四季度和去年第四季度分別錄得了 1.08 億元和 2.96 億元的凈利潤,憑借這一表現,理想也成為了國內造車新勢力中率先實現盈利的車企,一度讓理想站在了 " 高光 " 之下。
但從今年一季度開始,理想再次從盈利中走出、重回虧損之中。今年一季度錄入凈虧損為 0.109 億元,雖然同比去年同期收窄了 96.98%,但環比去年第四季度擴大了 96.3%。
而到了今年第二季度,這樣的虧損更為嚴重。在財報發布之前,市場給出了 4.92 億元的凈虧損預期,但未曾想到理想凈虧損最終錄得為 6.41 億元,比市場預期還多虧出了 1.26 億元。
這一虧損同比去年同期擴大了 172.2%,環比今年第一季度更是擴大了 5780.7%,這一環比擴大幅度也是理想自 2019 年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后的最大幅度。

2021Q2 至 2022Q2 理想汽車營收與凈利潤各季度走勢,數據來源于公開數據,連線出行制圖
從營收和凈虧損兩方面可見,理想在今年第二季度已陷入 " 既不增收,也不增利 " 的局面中,但這也僅是理想這份不理想成績單的一部分。
一直以來,毛利率的表現都是理想為之自豪的地方,這是因為其通過 " 摳門 " 的運營,不僅讓自身一直維持著毛利率逐季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國內造車新勢力中保持著毛利率最高的記錄。
但就在今年第二季度財報發布后,理想保持的記錄被擊碎了。按照財報顯示,理想第二季度實現整體毛利率為 21.5%,同比去年同期的 18.9% 增加了 2.6%,但環比今年第一季度的 22.6% 卻減少了 1.1%。
與整體毛利率相似的是,理想在整車毛利率方面也呈現著同樣的景象。第二季度該指標為 21.2%,同比去年同期的 18.7% 增加了 2.5%,但環比方面卻減少了 1.2%。
對于整車毛利率的同比增長,理想官方認為是由于自 2021 年 5 月推出 2021 款理想 ONE 以來交付量的增加,令平均售價升高。而對于環比下滑,其官方并未給出解釋。
雖然理想并未為整體毛利率和整車毛利率的環比下滑給出解釋,但在一些人看來,與理想的不再 " 摳門 " 有著一定的關系。
在研發投入方面,今年第二季度理想花費了 15.3 億元,較去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長了 134.4%,環比今年第一季度也增長了 11.5%。對于研發投入的增長,理想給出的解釋為由于研發人員增加導致雇員薪酬增加,以及本公司未來將推出的新車型(包括理想 L9)研發活動增加令有關費用增加。
對于研發投入方面,理想汽車 CEO 李想曾表達過他的看法,在他看來要把研發費用占收入的比重長期控制在 10% 以上。換句話說,就是不再省錢、大力推進研發進度。如今,理想確實做到了這點,二季度研發費用占當季總營收的比例已達到了 17.5%。
與研發投入相似的是,理想在銷售、一般及管理(以下稱為 " 三費 ")方面的投入同樣也在快速增長。
三費上,理想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花費為 13.3 億元,相較去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長了 58.6%,環比今年第一季度的 12 億元也增長了 10.2%。對于這一費用的增長,理想認為是由于二季度雇員增加導致雇員薪酬增加,以及隨著本公司銷售網絡的擴大導致的租金支出增加。

2021Q2 至 2022Q2 理想汽車研發與三費投入各季度走勢,數據來源于公開數據,連線出行制圖
據理想官方給出的數據顯示,今年初,理想已有 206 家零售中心,覆蓋 102 個城市,還在 204 個城市運營 278 家售后及鈑噴中心。到了二季度末,零售中心的數量增加至 247 家,覆蓋的城市數量增至 113 個,售后及鈑噴中心達到 308 家。
就此來看,或許可以認為基于理想在研發和三費兩方面 " 不再摳門 " 的投入,導致了其毛利率的環比下滑,從而影響了整體盈利能力的表現。
但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需要注意——二季度開始理想 ONE 漲價了。
今年三月底,理想宣布對理想 ONE 的全國統一零售價格進行調整,從此前的 33.8 萬元上調至 34.98 萬元,漲幅為 1.18 萬元,這一價格調整已在 4 月 1 日開始生效。
一般而言,一家車企對于旗下產品進行漲價處理,都會進一步提高其季度的毛利率、以及營收和凈利潤的表現。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理想,畢竟理想 ONE 這一產品此前的銷量屬實很好。
但就最后的結果來看,二季度理想的營收、凈利潤和毛利率的表現都不是很理想,這就意味著除了運營成本 " 拖累 " 之外,理想想要通過對理想 ONE 漲價來提高整體財務表現的目的也沒有很好的實現。
而這背后,也揭露了理想目前的銷量困局。
青黃不接,理想爆款效應失效了?
" 要么成為爆品,要么成為先烈。"
在理想發布首款產品理想 ONE 之初,李想就為這產品表明了態度,而對于彼時的他來說,或許更相信理想 ONE 能成為前者。事實證明,理想 ONE 之后的銷量表現確實滿足了這一預測。
理想 ONE 首個上市全年、也就是 2020 年其實現總銷量為 32624 輛,在當年國內造車新勢力銷量排名中位居第二的位置,與蔚來、小鵬和威馬一同邁過了年銷 2 萬輛的門檻。
再到去年,理想依靠著理想 ONE 一款車實現了年銷量的增長,當年銷量為 90491 輛,同比 2020 年增長了 177.40%。在當年造車新勢力銷量排名中,與已有多款量產產品的蔚來、小鵬再度一同邁過年銷 9 萬輛的大關,分據排名的一至三位。
分季度來看,理想 ONE 的銷量也呈現出逐步增長的勢頭。據財報數據顯示,去年一至四季度,這款車型的銷量分別實現為 12579 輛、17575 輛、25116 輛和 35221 輛。
由此,在去年年底的財報會上,李想這樣表示道 " 理想汽車完成了從 "0" 到 "1" 的驗證 ",并且他還認為理想 ONE 已經表現出了一個爆款產品的能力。
但從今年開始,理想 ONE 的爆款效應,變得不再有效。
按照理想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理想憑借理想 ONE 獲得了 31716 輛的銷量,同比去年第一季度雖然有了 152.1% 的增長,但環比去年第四季度卻下滑了 9.95%。
對于第一季度的銷量下滑,理想彼時給出的解釋是" 受到了中國春節假期的季節性影響 "。按照汽車行業的慣例來說,經歷了一季度的季節性影響,二季度都會有所緩解,銷量會隨之增長。
而對于理想來說,并未等到這一銷量增長。今年第二季度,理想實現銷量為 28687 輛,同比增長 63.2%,環比卻下滑了 9.6%。二季度的銷量繼續下滑,從而影響了汽車銷售收入的增長。

2021Q2 至 2022Q2 理想汽車各季度銷量走勢,數據來源于公開數據,連線出行制圖
按照財報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理想汽車銷售收入實現為 84.8 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 97.14%。就是這樣的營收支柱,卻環比上一季度下滑了 8.9%,才讓整體營收也出現了環比下滑。
對于汽車銷售收入的環比下滑,理想把原因歸結為第二季度疫情的反彈引發供應短缺,進而導致車輛交付量的減少。
理想沒有在這點上說謊。
回看今年上半年理想的各月銷量表現,今年 1-3 月各月銷量分別為 12268 輛、8414 輛和 11034 輛,結合三月來看,除了 2 月受春節影響下滑后,其他兩月都保持在 1 萬輛以上。
但到了 4 月,其銷量就大幅下滑至 4167 輛,該月交付量成為近一年中最低。對于原因,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表示,理想汽車常州基地位于江蘇常州,零部件供應商則有超過 80% 分布在長三角地區,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位于上海、江蘇昆山。
受到上海和江蘇昆山等地區的疫情影響,有些供應商無法供貨,甚至完全停工、停運,導致現有零部件庫存消化后無法繼續維持生產,進而影響了交付進度。
4 月銷量的大幅下滑,即便理想在 5 月和 6 月銷量分別實現為 11496 輛和 13024 輛,也難掩其二季度銷量的頹勢。
不過,銷量下滑除了疫情影響之外,理想 ONE 銷量的放緩也成為另一大關鍵因素。
在本周一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李想特別提到了理想 ONE 的銷量情況,他也承認了理想 ONE 新訂單增速有所放緩。" 理想汽車正處在老款車型理想 ONE 和新款車型理想 L9 交付前的空檔期,有很多人要試駕理想 ONE,但到店試駕 L9 后轉化成了 L9 用戶。"
換句話說,理想 ONE 訂單的增長受到了新車型理想 L9 的影響。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對于消費者來說,兩個車型在車型定位上相差不大,而理想 L9 比理想 ONE 更新、也更智能和豪華,只添 10 萬元買新車也是值得的。
這樣的現象對于理想并不陌生。就在去年 5 月,理想推出了理想 ONE 改款版車型后,不僅比老款車型貴了 1 萬元,同時還有更多智能化的升級。面對這一情況,很多準備大定老款理想 ONE 的消費者轉而決定再觀望看看,或者直接把訂單下到了新款理想 ONE 那邊,導致老款理想 ONE 當月銷量大幅下滑。

理想汽車發布 2021 款理想 ONE
面對這一產品內耗的現實,理想方面也在試圖進行解決。
據連線出行獲悉,理想在近日開啟了一項針對理想 ONE 的價值 7000 元保險促銷活動。簡單說,這一優惠活動并非直接現金減免車價,而是買車時保險費用減 7000 元。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理想也對這一促銷活動進行了確認,并表示這一活動已在本月 14 日開啟。但在業內看來,這一促銷活動是否能見效還是一個未知數,畢竟在本月底理想 L9 也會正式開始交付。
因此,即將交付的理想 L9 就成了理想扭轉目前困局的唯一籌碼。
理想 L9,能扭轉理想的困局嗎?
鑒于理想 L9 會在本月底開始交付,在業內看來這款車能否幫助理想擺脫困境就得看第三季度的表現了。但當理想在財報中公布了第三季度銷量和收入指引后,或許可以看出理想方面對下一季度的表現沒有太多自信。
在財報發布前,市場對理想下一季度的銷量給出了 3.9 萬輛指引,但據理想財報數據顯示,其認為下一季度車輛的交付量會在 27000 至 29000 輛之間,較 2021 年第三季度增長 7.5% 至 15.5%。

理想汽車對于第三季度給出的指引,截圖自財報
這一指引不僅比市場預測少了一萬輛,同時與今年第二季度的 28687 輛銷量對比下,也沒有太多的增長。
如果按照理想給出的 27000 至 29000 輛的指引來算,第三季度的首月理想已經實現了 10422 輛的銷量,這也意味著本月和下月理想預測的銷量基本上是每月八、九千輛的銷量,還不如 7 月的銷量水平。
換句話說,此前只有理想 ONE 一款車型的時候,理想還能實現月銷過萬的成績;而當理想擁有了理想 ONE 和理想 L9 兩款產品時,自身對于銷量的預期卻變得保守起來。
理想會對理想 L9 表現保守,也不令人意外,畢竟這款車在預售階段就已負面纏身。
上月中旬,據相關媒體報道,一輛理想 L9 在試駕過程中,車輛左前輪突然陷入車身中,導致車輛無法正常行駛。根據網絡上流傳的聊天截圖來看,理想 L9 在經過一個急剎后,前懸發生斷裂。
由于試駕車輛是理想高調推出的新車型,這一事件一經報道后迅速成為了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話題。
對此,理想方面很快做出回應,表示試駕車輛是以 90 公里 / 小時的速度沖過一個深度 20 厘米的坑,導致車輛空簧內部的緩沖環破損。同時,還表示試駕車輛遭遇大沖擊工況會偶發失效,實際量產版車型面對更大的沖擊也不會有問題。
這一回應發出后,業內有一些人并不買賬,因為在他們看來 "90 公里 / 小時的速度沖過一個深約 20 厘米的坑,正常人一般不會這樣做。" 原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崢楠也在其朋友圈發文對此表示質疑。
為了抵消理想 L9 懸掛斷裂的負面影響,理想在該事件發生后不久發布聲明表示,決定將理想 L9 的空氣彈簧 (包含空氣彈簧本體、空氣泵、儲氣罐) 質保方案提升到與三電系統相同的 8 年或 16 萬公里,且二手車交易不影響質保的有效期。

理想汽車對于空氣彈簧質保方案升級的承諾,截圖自理想汽車官微
這份承諾雖然看似誠意滿滿,但在國內某車企研發負責人孫浩看來,效果或許不大。因為理想 L9 上市交付前發生這樣的負面事件,再加上這一事件還在業內發酵,因此消費者很有可能會對理想 L9 的質量、品質,以及此前李想對其的宣傳產生懷疑。
今年 6 月底,理想 L9 在理想官方的預熱和造勢下高調亮相,在發布會上李想對其的介紹更是夸張。無論是 " 理想 L9 是 500 萬以內最好的家用旗艦 SUV" 的口號,還是在介紹車型性能和參數時,多次使用 " 獨創 "" 極致 " 等絕對詞來形容。
而當發布會結束后,連線出行在微博中看到了 " 新勢力能平替豪華車嗎 " 的詞條被送上了熱搜,由于該詞條基本都與 L9 發布會相關聯,并且李想在介紹該車型時多次與寶馬 X7、奔馳 GLS 以及勞斯萊斯庫里南對比。由此在業內一些人看來,這個熱搜詞條大概率是理想為了 L9 發布所創,以便來配合發布會宣傳造勢。
連線出行通過把理想 L9 與寶馬 X7、奔馳 GLS 等豪華車型在最高車速、百公里加速、售價和智能化方面進行對比后,發現理想 L9 并不占多少優勢,連線出行曾在《豪車平替?爆款思維?理想 L9 對標 BBA 有底氣嗎?》對此進行過描述。
尤其是品牌力方面。"45 萬元以上的大型 SUV 賽道,本身就比 20-30 萬元的 SUV 賽道在市場規模上窄很多,再加上這個細分賽道中的消費者一般不差錢,所以他們會更傾向于花更多錢選擇 BBA 乃至勞斯萊斯這樣的高端品牌。"孫浩對連線出行表示。
由此,連線出行認為對于理想 L9 而言,想要實現李想口中的 " 豪車平替 " 目標,并不容易。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業內看來理想 L9 想要幫助理想實現扭轉困境的重任,或許有著一些難度。正因如此,除了理想 L9 之外,理想為了改變處境還準備了其他的 Plan B。

理想 L9,圖源理想汽車官微
在本次財報電話會議上,李想承認了理想旗下第三款新車型——理想 L8 的存在,該車型會繼續采用增程式動力模式,配置上略低于 L9,定位于中型 SUV。他同時透露道,理想 L8 的發布時間比預期時間都要更早,從發布到交付的時間節奏也要比理想 L9 車型更快。
此外,李想還提到了明年會推出的新車細節,據連線出行獲悉,明年推出的這一新車型會采用純電動模式,按照他的透露,該車型的試驗車已經確定性地可以做到 10 分鐘完成 400 公里的超充標準," 純電車型是一個全新的形態,而這種形態會比目前的增程 SUV 擁有更大的空間 "。
在連線出行看來,目前理想所遭遇的新舊車型 " 青黃不接 " 的困局,或許正是其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轉折點。能否很好地度過這一轉折點,也成為了決定理想在未來新能源汽車戰場上是否能取得優勢的關鍵一步。
(本文頭圖來源于理想汽車官微,文中孫浩為化名。)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ca17f8e9f090d97737a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