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魚蝦蟹
常常出現在餐桌上
不少人會在家里處理海鮮
被刺傷導致疾病的事件
也不少見
原來真兇竟是它
海洋分枝桿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海洋生物上的病菌,多見于淡水魚、海水魚、蝦、蟹等,甚至海豚也會攜帶,易從破損的皮膚感染人體。
這種細菌適宜生存溫度為 28 ℃ -30 ℃,超過 37 ℃則難以生存。一旦侵入人體,通常只會在傷口附近的筋膜蔓延,不會侵入溫度較高的器官或內臟。
然而,這并不代表它對人體的危害較輕。海洋分枝桿菌一般都是患者在處理海鮮時,手不慎被劃傷而感染,這種情況應當及時進行傷口處理,盡快就醫。
由于人們對海分枝桿菌感染認識不足,常導致漏診、誤診等使病況拖延,往往要經歷長時間的抗分枝桿菌治療,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更可能會有擴散性感染或菌血癥的潛在危險。
正確處理傷口的步驟:先擠出傷口中的部分血,用流水沖洗傷口,隨后用碘伏消毒傷口,如果后續傷口處出現紅腫熱痛或化膿感染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若經過二周抗炎治療后,傷口仍未愈合,應該跟醫生說明創口為魚蝦蟹等刺傷所致,排查有無海分枝桿菌感染。
小心 " 海洋殺手 "
除了海洋分枝桿菌,被海鮮扎傷時還有可能感染另一種細菌——海洋創傷弧菌,它也被稱為海洋中的 " 無聲殺手 ",這種細菌主要是通過進食生的或未經加工熟的貝甲類海產品(尤其是牡蠣),或是被海產品刺傷皮膚、破損的肢體接觸海水而感染。
感染海洋創傷弧菌后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多數病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達 75% 。高危人群(其中包括酒精性肝硬化、原有肝病、酗酒、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和慢性疾病等)感染創傷弧菌后,48 小時的死亡率高達 50%,總體死亡率達 70%。因為感染進展迅猛,許多患者被迫截肢,有些患者甚至截肢后仍舊不能保住性命。
專家建議
在處理生魚、海鮮時
最好戴手套防止刺傷
如果出現傷口
應立即對傷口進行消毒
發現傷口有感染的跡象
要及時到醫院治療
(編輯 李蔚蔚)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5a57a9e780bf92c0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