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在即,各片預備開跑。
后臺呼聲最高的片已見分曉。

首映看完,本想國慶再寫。
但心情激蕩,只覺這片后勁兒太大。
等不及了,因為這次真怕你錯過——
「萬里歸途」
2022.9.30

頂級配置 & 極致投入
這本就是我國慶檔期待值最高的影片。
看配置就懂了:
導演饒曉志。
2018 年,憑借一部《無名之輩》拿下近 8 億票房,比票房更亮眼的是口碑,豆瓣評分 8.0,熱評里有條稱它為 " 國產片中的稀缺品 "。
將鏡頭對準小人物,兩個初出茅廬的蠢賊,一個脾氣火爆的高位截癱女性,偶遇,撕扯,理解,共情 .....
劇情起落間,飆演技。


瞧出來沒?
演饒曉志的戲得有真本事。
看《萬里歸途》演員陣容:
張譯,8 分以上的代表作 15 部,孟凡了、史今、陳江河,哪個角色不深入人心?
殷桃,視后大滿貫,作品《歷史的天空》《雞毛飛上天》《搭錯車》個頂個的經典。
還有王俊凱、成泰燊、張子賢、王迅、萬茜、李晨,以及我私心最愛的中國男演員李雪健。
這陣容,有戲看。

誰來把關?
監制郭帆,《流浪地球》的導演,《無名之輩》也有他的一份功,這次與饒曉志再攜手聚焦——
撤僑。
撤僑不能架空,而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要對得起 " 真實 " 二字,首先要做到再現。
再現戰區。
創作人員輾轉多地勘景,包括海南、內蒙、貴州、甘肅、寧夏 ..... 近乎走遍全國。
不止要看地形,還要感受氣候,甚至觀測太陽角度。
1:1 打造非洲城市,看仔細,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座城。
投入之巨,可見誠意。

再現脈絡。
導演編劇翻閱大量報告文學、新聞、紀錄片,采訪撤僑相關當事人,力求劇本生動扎實。
不糊弄,不潦草,精準細節,極致投入。
這才能造就影片超強的現實主義風格。
置身影院如置身戰區。
人物的親歷如我親歷。



反轉難料 & 驚心動魄
看《萬里歸途》會提心吊膽。
2015 年,努米亞共和國爆發戰亂。
叛軍燒殺劫掠,槍聲、爆炸聲此起彼伏。
六具尸體吊在高處示眾,殘暴肉眼可見。

得趕緊撤僑。
可撤離完同胞后,才得知還有一批同胞被困,這些人正在白婳(殷桃飾)的帶領下前往邊境。
找到他們,帶他們走。
說的輕巧,得穿越戰區,跑贏子彈,躲過炮火,搞不好會把命搭進去。
兩個臨危受命的人:
宗大偉(張譯飾),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一等秘書;
成朗(王俊凱飾),年僅 25 歲的外交部新人。

一個老手,一個新人,踏上尋人路。
找到之后呢?
逃命,奔徙,不是兩個人,而是帶著上百人。
有年輕人,也有老幼,有健壯的人,也有傷病。
如果有交通工具還好,步行怎么協調眾人步伐?
狀況突發,意外接著意外。


最致命的,是與叛軍正面對上。
嘴上的談判能贏過手上的武器?
片中宗大偉一行被叛軍捉住。
他被單拎出來,槍眼對準他。
一個鏡頭足以彰顯張譯的演技。
臉都是木的,搖晃的步伐已露了怯,魂好像被抽了出去,人成了空心的。

人在極度恐懼時什么樣?
不同角色給出不同答案。
殷桃,一個不怕鏡頭懟臉的演員。
她飾演的白婳眼睜睜看到同伴被欺凌,突然 " 砰 " 一聲被打死。
肢體比大腦的反應更快,心神被震住,瞬間白了臉色唇色,然后才是青筋暴起、淚如雨下。
絕對的暴力制造絕對恐懼。


這類題材電影中,其實極少看到女性的身影。
殷桃的出現如此獨特,她的白婳如此有力。
她在失去的同時又在拼命守護,她的煎熬與果敢、溫柔與剛強,和諧又動人。

出彩的亦有王迅。
被叛軍羞辱時,淚框在眼里,稍一低頭便與咖喱糊滿臉,還要配合不同機位一遍遍重演。
好演員自己一秒入戲也讓觀眾入戲。


《萬里歸途》可以逐幀細看。
當攝像機對準主演,角落里充當背景板的一位群演,被叛軍包圍如驚弓之鳥,額上冒冷汗,鼻涕蕩著,手顫著,腿抖著 ......
夠狼狽才夠細膩。


不止他一人。
一個 2 秒的廣角鏡頭拉近,一眾群演演繹長途跋涉后的狀態,劫后余生的喜悅聲嘶力竭,互相攙扶的傾訴氣弱無力。
各有各的精準。
小角色有光芒。


要走的路到底有多長?
萬里歸途中的 " 萬里 ",不單是肉身行走的距離,還是心智行走的距離。
會猶疑:
跟著你走,能不能讓我們活下來?
大家跟著我,我要不要說出實情?
" 你連跟大家說句實話的勇氣都沒有!"
" 告訴他們,我們跟大使館聯系不上?"

會崩潰:
爆炸聲近在咫尺,子彈打在腳下,擦過耳邊。
" 再走我們都死求了!"
走會死,不走更會死。

宗大偉說:" 他們對戰爭沒概念。"
同樣是張譯主演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其中有對戰爭的釋義:" 戰爭從一個清晨到另一個清晨,連炮灰的渣子也拿出塑個形兒就泡進炮火之中。"
《萬里歸途》再現了這種殘忍。
大場面不吝嗇地塑造,個別鏡頭不避諱真實的殘酷。


所以要回家,一定要回家。
豪情萬丈或許會灰飛煙滅,躑躅不前也或許至死靡它。
這是《萬里歸途》的反轉再反轉。
不過多劇透,大家可以親自去看。

家國大義 & 萬里歸途
作為商業片,《萬里歸途》無疑是好看的。
劇情編排跌宕起伏,演員的演技細致入微。
可好看,只是它的皮相。
還要看到它的根骨——
小人物的家國大義。

宗大偉臨危受命前,遠在祖國的妻子生產在即。
她需要他,他騙妻子自己在繁華的迪拜,本來他計劃要趕回去。
意外發生了,他被推上前。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
這不是開掛的假大空英雄主義敘事。

可真有人愿意冒死而行嗎?
別忘了,《萬里歸途》是根據多次真實撤僑事件改編。
在 2015 年也門撤僑中,外交官馬冀忠曾將包括妻子在內的 122 名中國公民送上臨沂艦,自己返回總領館,執行留守任務。
他就不怕嗎?
報道中寫:
百米外的一場自殺式襲擊,曾震碎領館所有玻璃,將室內的石膏吊頂整個掀下來。當地人喜歡朝天開槍進行慶祝,有人在家里和公交車上被流彈擊中喪命。
炮聲隆隆下,為保安全,他將床墊搬到衛生間度夜。
怕,也不后退。
有許多外交官在執行任務前,會擬一封遺書。

圖源:馬冀忠
預告中有個非常高級的蒙太奇。
上一秒是同事調侃宗大偉老來得子,下一秒是啼哭爬行的嬰孩。
遠方的呼喚與近處的哭聲,這一刻的絞心之痛不分國界。

更深層,《萬里歸途》是有人文關懷的。
影片中,飾演叛軍的演員來自真實的戰區。
他們的家鄉敘利亞正在遭受戰亂。
拍攝結束后,有演員流下了眼淚。
" 我們只想和親人慢慢老去,不想要戰爭使我們天人永隔。"
而且在實際的也門撤僑中,中國幫助至少 10 個國家撤離了 225 名公民。


《萬里歸途》關注具體的人。
它的特質就是它的 " 人味 "。
當李雪健飾演的駐地大使用沙啞的嗓音表態:" 祖國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同胞,我們一定帶大家回家。"
我們知道大國態度、國家實力是后盾。

正如 2011 年利比亞撤僑。
中國海軍、空軍集體出動,275 小時的雷霆行動,將 3 萬多名中國公民全部安全撤回國。
但《萬里歸途》卻將其作為影片的后景。
它不是再一次復述我們隨處可見的 " 撤僑 " 新聞,只將其視為一個符號,囿于宏大敘事之中。
它是要讓我們看到已知中的未知。
看到被放置在前景的一個又個活生生的人。
人的懦弱,人的恐懼,人的犧牲,人的意志。
只有看到才能理解。
只有理解才能深刻。
只有深刻才能銘記。
只有銘記才是尊重。

《萬里歸途》的一張海報。
硝煙彌漫的天空與黃沙連成片,身后堆疊著彈頭,背包上拴著的紅繩是牽掛,一本護照護身指引,赤腳跋涉,走向人群。
我要我們一起踏上歸途。

什么是歸途?
歸途就是回家的路。
而家是你不論走多遠都可以回去的地方。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27531b15ec0333f2cd0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