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不會是老妹兒的錯覺吧?
總覺得內娛今年,離刑法的距離,一天比一天近了。
再爆的熱搜,也爆不過藍底白字的公告,最能引發大家討論的熱度。
也有網友湊熱鬧:再過兩年,《刑滿釋放的哥哥》都可以組團出道了。

嘉賓別人可以不請,捧紅 " 法外狂徒張三 " 的羅翔,必須得到位。
玩笑歸玩笑,內娛,是時候長點心了。
不然,一不小心就是和法網的 " 雙向奔赴 "。
也終于有部國產劇,把那些年和娛樂熱搜肩并肩的案子,拎出來聊聊——


這部劇,首先,底氣十足。
演員不差,靳東、成毅、蔡文靜、王秀竹主演。
張志堅、王勁松、王一楠、方曉莉,數位老戲骨坐鎮。
靳東主演庭長方遠,成功去油,不僅不再 BKing。
還多了白頭發,增添了些中年人深夜坐在洗手間里痛哭的疲憊。

另外,這劇" 背后有人 "。
《底線》有最高人民法院、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廣播電視局指導創作。
監制是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
還有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長沙縣人民法院負責支持、聯合攝制。
拍攝時主創走訪了北京、上海、杭州、長沙等 60 余家法院,收集整理了 500 多個代表性案件。
甚至,連開播至今,都是最高人民法院,帶頭宣傳。

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 " 背景 ",才能保證在劇情上還原無刪減。
甚至在服道化等細節上,貼合現實,從法官們的一衣一飾上,滌清 " 法律劇就是法官談戀愛 " 的風氣。

更關鍵的是,它有足夠的的 " 合法性 "。
也避免了因春秋筆法影視虛構,而被案件家屬告上法庭的風險。
必須得說,要不是老妹兒看了《底線》,還真的有點擔心。
畢竟,能進入到《底線》中的案件,少不了這些年你我都曾聽過的案件。

比如,辱母案。
母親因為廠子效益不好,還不上高利貸,被催債人羞辱,甚至以性侵來威脅。
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的兒子,忍無可忍,拿起刀捅了過去。
一人重傷身亡,其余三人受傷。

劇里劇外,兩相印證的,不只有真相和劇情。
《底線》將最根本的矛盾挑出:
是主張 " 故意傷害罪 "?還是判定 " 正當防衛 "?

主播猝死案,和去年的杭州版 " 樊勝美 " 案件,重合度也相當高。
女孩沒日沒夜的進行直播,終于在鏡頭前心力交瘁,倒下了。
但在她過世后,卻掀起了輿論的滔天巨浪。
父母找上門來,要求公司給個說法。

公司表示:我們和主播只簽訂經紀合同,而不是勞動合同,她的去世與我們沒有關系。
不利的證據,反而出現在原告父母這邊:
聊天記錄顯示,女孩父母曾向她要錢,一張口就是二十萬。
在公司表示基于人道關懷,會給一定的撫恤金后,父母忽然獅子大開口,索要高額賠償。

當法官們發現,這對父母身后,還有個等著結婚買房子的弟弟時,就更讓人懷疑:
是不是父母 " 重男輕女 ",才釀成了 " 逼死女兒 " 的悲劇苦果?
而網紅主播簽約的公司,拿捏住這一事件,在網上大肆宣揚,又是不是在吃人血饅頭?

法官用一句話精準總結:資本追逐利益,父母隨機分配。
追逐利益是商業天性,子女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更是一種常識。
但,一個年輕的生命逝去了,對于身邊的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警醒和震撼。
必須要有人做出判決,裁定責任,讓該承擔的人承擔,該知悔的人得以反省。
這是法官存在的意義,也是敲下法錘時的應盡之責。

然而,既然提到了法庭判決,另一種在劇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模式,也得說說:
調解。
法律固然早已深入到現實生活中,但普通人仍然會達成默認:
小事不上法庭,要對簿公堂,肯定是大事。
吵到這份上的兩方,一聽調解,連法官都看不順眼了。

但,如今的法律,早已不是由法官來判決那么簡單。
在數個案子中,都出現了輿論、情與法、外界聲浪的身影。
在辱母案中,前期大眾同情被告,后期在被告家庭被謠傳 " 檢察院有人 " 后,又轉而同情受傷者。
輿論左右搖擺,更給判決這件案子的法官宋羽霏,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一審被判無期徒刑,二審改判五年,是不是意味著,自己判錯了?

更重要的是,司法的公信力,是不是被輿論左右了?
輿論是一把雙刃劍,卻有無數人試圖掌控它,最后被割傷了手。
在主播案中,雙方都想借助輿論,打贏官司。
甚至連女主播的一個微博賬號,都成了爭搶的重點。
一個已逝之人的微博,可能是姐姐留給弟弟唯一的紀念。
但也可能是流量的聚寶盆,利用人們的哀思,打造悲情人設,狠狠賺錢。

當然,說到輿論的傷害,還是女銷售舉報同事性騷擾一案,最讓人沉思。
在這件案子中,幾乎沒有什么人,來支持當事人站上法庭。
女法助和法官第一時間感覺:她態度有問題。
別人哭哭啼啼,她大大方方,冷靜自若。

犯罪學中的破窗理論說得好:
當第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不修理好,破壞者就會破壞更多的窗戶。
而在現實中,哪怕 " 被打破的窗戶 " 是假的,受眾也能找出更多的理由,來支持他們的觀點。
果然,更多的問題出現了:
你早不告他,晚不告他,為什么偏偏選擇升職加薪的時間點?
在公司工作了這么久,為什么之前都沒告,偏偏這回拍了一下你,就告了?

哪怕是在李芳凝證明了自己之后,仍然有無數 " 為了你好 " 的勸告涌來。
而這些 " 真心話 ",往往來自站在你這邊的法官,甚至是親生父母。
" 打官司,告別人性騷擾,上新聞,太丟人。"
" 你以后還要結婚生孩子,鬧大了怎么辦?萬一官司輸了怎么辦?"

老妹兒只想說:
沒辦法。
現實是如此的殘酷,通往真相的路又是那么漫長。
很多時候,追根究底,對當事人,并不是最好的結局。

但那些想要一個結果的人,你以為,她們不知道這些嗎?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尤其是《底線》15 集時提到的江歌案,更是一種無聲的,帶著血淚的吶喊。
要得到一個應有的審判結果,要殺人兇手血債血償,無異于扳倒異國法律這座沉重的大山。
而對生命糾紛案的判決是否合法,賠償數額是否適當的焦點問題,更是各有看法。
但老妹兒覺得,當許多人選擇站上法庭時。
這已經是他們的最后一條路。

永遠不用打官司,是一種 " 萬事如意 " 的期盼祝愿。
而在此時,此刻,老妹兒更愿意換一種說法:
希望你在面對華山之險,背負著千鈞重擔時。
總有人在你身后默默扶上一把,而不是在背后捅上 " 現實 " 的冰冷一刀。
這,也就是《底線》的溫暖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3e8a98e9f0929422ae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