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產戰爭片,肯定是不少人的噩夢,或者是歡樂源泉。
名場面請品鑒。
《烈火鷹爪手》。

《摩托加特林》。

《老子今年二十八》。

這些神劇,越拍越神經。
不僅是爛到沒眼看,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主創對歷史不尊重的態度。
最近上線了一部國產片,質量非常棒,而且專門打臉上面這類神劇。
來看看戰爭場面的真實與殘酷。
戰場上,試探性抬手,就遭到狙擊。

敵人裝備精良,火力壓制,士兵接連倒下。

就是在如此慘烈的軍力對比下,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們還是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傳奇。
今天派爺安利的這部影片,可能你看了片名就會失去興趣。
但派爺還是請你花幾分鐘看完推文。
這或許是今年最好的國產戰爭片,只要你愿意觀看,它一定能你讓你驚心動魄、熱淚盈眶。
《特級英雄黃繼光》

《特級英雄黃繼光》,出乎意料得驚喜、好看!
它是一部網大,卻有著院線大片所沒有的用心與真實。
從戰爭片維度看,其專業程度,完全不輸《能文能武李延年》。

很多人看到《特級英雄黃繼光》的片名就想退出,派爺最初也是這樣。
原因非常簡單,故事太熟悉了——
1952 年 10 月 19 日晚,黃繼光所在的第 2 營奉命向上甘嶺右翼 597.9 高地反擊。在離天亮只有 40 多分鐘時,黃繼光用胸膛堵住瘋狂掃射的敵機槍眼英勇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給他追記特等功,追授 " 特級英雄 " 稱號。

那還能有什么看頭?
派爺想說,《特級英雄黃繼光》無論是人物、故事,還是戰爭場面,都足夠撼人心魄。
甚至,在人物塑造上,片中的黃繼光要比《長津湖》的伍萬里更加豐富。

很多人知道黃繼光的英勇事跡,但很可能忽略了他通信兵的身份。
影片正是從這個角度切題的。
故事開篇不久,就有黃繼光(劉家祎 飾)與戰友接電話線的細節。

影片花了大量篇幅,來刻畫黃繼光的成長線。
在參軍之前,他就很有血性。
部隊招兵,黃繼光因為年紀輕、個子小,沒通過考核。
他憤憤不平。
但是個子高了 走路抗風 吃飯廢糧 穿衣還廢布
到了戰場上 還容易被瞄準
我是不知道個子高哪好了

等問及參軍緣由,他有著自己堅定的信念。
我們剛剛解放
如果美國鬼子來了
我們的世世代代都要挨餓受凍
我怕的是這個

即是說,黃繼光知道為什么要打仗。
所以,當他被分配做通信員時,他有些不悅,因為無法與敵人短兵相接。
但,他還是認認真真完成了部隊的所有專業訓練。
《特級英雄黃繼光》對所有訓練科目都有事無巨細的呈現,這不僅提升了故事的真實感,同時也為人物的成長打下了地基。




但,黃繼光雖然一腔熱血,卻不懂該怎么打仗。
他一心只想立軍功。
在教導員的諄諄教誨下,才改掉了原來的想法。
咱參軍是為了什么
不是為了立功
是為了把這仗打贏

再看故事背景。
1952 年,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為了取得談判上的優勢,美軍為首的 " 聯合國軍 " 策劃了攤牌行動,準備攻占上甘嶺。
這一戰意義重大。

《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事線非常清晰,描述了黃繼光與戰友為建立通信所做的努力。
在戰場上,危機四伏。
通信兵也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以與美軍廝殺。

《特級英雄黃繼光》最出挑之處是,其戰爭場面完全依照史實來做,它沒有為了宣揚我軍志氣,而矮化、丑化敵軍。
影片對史實的還原可以精確到分鐘。
1952 年 10 月 14 日晚 10 時后,我軍增援到達。
21 時 30 分,奪回所有陣地,逼退敵軍。
這之后,我軍與數倍于己軍的敵人在上甘嶺地帶圍繞兩個高地(597.9 高地、537.7 高地)展開爭奪。
激戰至 18 日,由于軍力、裝備的懸殊,兩個高地失守。
到 19 日晚,大反擊開始。


戰爭打得異常艱難,主力軍六連打到只剩 16 人,戰斗員只剩 9 人。
連長見勢要親自上陣。
此時,黃繼光顧全大局,決心跟戰友身先士卒,以保住部隊指揮人員。

可要對抗美軍的先進武器,絕非易事。
在猛烈的槍林彈雨中,簡直寸步難行。



為了給身后的部隊掃除障礙,黃繼光能做的只有以血肉之軀死扛致命槍火。
他匍匐著前進,剛要沖鋒,就被擊倒。

用力扔出最后一顆手雷,炸毀敵人防御工事。

再拼盡最后一絲力氣,用胸膛堵住瘋狂掃射的敵機槍眼。

派爺看到這里時不禁嗚咽落淚。
不僅因為影片非常精細地還原了黃繼光的英勇壯舉,更在于,主創也有藝術化的神來一筆。
在故事開始不久,影片有對英雄母親黃媽媽的刻畫。
得知兒子應征入伍,一個母親最直接的反應是什么?
擔憂、恐懼。
這都是人之常情。
影片的處理是——
黃媽媽(遲蓬 飾)聽后放下了碗筷,她怔住了。

再是抬起頭,對黃繼光與小兒子分別說了句 " 參軍光榮 "。

然后起身,離開飯桌。
可注意看,她的眼中早已噙滿淚水。

在黃繼光挺身就義之前,主創特意給了敵機槍眼一個慢鏡特寫,然后鏡頭切換給黃媽媽。

這場戲像是夢境或想象:黃繼光離開戰場,回到家鄉,黃媽媽撫摸兒子的臉龐,不住地問:" 兒啊,疼不疼啊?"

故事結尾,影片隨著黃媽媽的一段樸素而真摯的話——
我身上像割了一塊肉一樣地疼,但我知道,他為了多數人過上幸福的日子,犧牲了自己,他有志氣。
現在,我走到哪里,人們都稱呼我英雄的母親、光榮的媽媽、親愛的媽媽。我失掉了一個兒子,現在卻有千千萬萬個兒女。親愛的兒女們,我像愛光兒一樣愛著你們,我等著你們勝利的消息。

這段情深意切的話,將故事的立意又提升了一層。
黃繼光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無數英雄的其中一個。
紀念黃繼光的意義,更在于銘記所有犧牲取義的無名英雄。
不過,《特級英雄黃繼光》的缺點也非常明顯。
最直接還是劇組太窮了,他們打造的戰爭場面絕對稱不上恢弘壯闊。
其聲勢與氣象,比國產電視劇強不了多少。

甚至,劇組連演員都很缺。
有些人演完了美軍,下一場戲又要演我們的志愿軍。
但派爺的觀感依然是:瑕不掩瑜。
事實上,縱觀當下的國產片,我們缺的是錢,是制作?
絕不是。
拍動畫,我們有《新神榜 · 楊戩》。
拍科幻,我們有《獨行月球》。
拍撤僑,我們有《萬里歸途》。
在各個題材上,從制作上,國產片已經有了可以跟好萊塢大片叫板的底氣。
可差在哪呢?
還是對故事的打磨、對沖突的合理化、對人物的刻畫。
而這些方面,反而是《特級英雄黃繼光》更加完善。
盡管這只是一部網大,盡管投資不過千萬,但主創們依舊盡心盡力。
導演周潤澤自稱是個 " 認死理的人 ",拍攝之前,對相關資料做了充分的調研。

布置現場時,其他人都說影視城有現成的,為求真實感,導演周潤澤要求現挖陣地。

至于武器裝備,盡力還原。

有些細節,就算是軍迷看到也會贊嘆不已。
槍,不糊弄,用符合史實的 50 式沖鋒槍。
在作戰時,通信兵拿槍殺敵,會屢屢碰上卡殼的現象,需要不斷排障。

并且,片中出現了三三制戰術。
這種戰術起源于抗日戰爭期間,后來成熟,大量運用于抗美援朝戰爭,講究密切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

再比如,教導員還會對上戰場的士兵給予貼心提醒——
躲炮彈時,身體別著地,盡量撐著點,不然會震傷。
腳千萬不要靠太近,不然彈片一下會把腳切斷。

坦白說,類似這樣的細節,派爺很少能在國產戰爭題材影視劇里看到。
如何構建真實感?
靠的不就是這些瑣碎的、考究的細節。
影片中還有一些小細節,能看出主創們在制作這個故事時的匠心。
比如,他們會刻畫戰士在面對殘酷戰爭時的恐懼,以及克服恐懼重新站起來的過程。

比如,他們會用不斷點煙的動作來外化人物的悲傷。

再比如有場戲,非常耐人尋味。
黃繼光與美國軍人殊死肉搏,終于用石頭砸死了對方,僥幸活命,無意間在敵人頭盔中發現了一張照片。

別小看這個細節。
它指向了優秀戰爭片共通的主題:反戰。
真正可恨的,不是哪一個敵人,而是戰爭本身,是發起戰爭的人。
所以你看,不管是人物與故事,還是場面與立意,《特級英雄黃繼光》放在國產戰爭片維度考量,都是不可忽視的佳作。
但,相較于熱門院線片、公式仙俠劇,它卻明顯遇冷。
不過,派爺還是堅持安利這部良心片。
它以清晰而生動的真實細節,展示了艱難時刻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慷慨與大義。
前天(10 月 14 日)是上甘嶺戰役 70 周年。
這是抗美援朝最激烈的戰爭,我們必當回望,重溫英雄事跡,傳承英雄精神。
另一方面。
放眼當下的內娛影視生態。
一幫窮鬼,還能秉承著尊重觀眾、精益求精的態度投入創作。
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鼓勵?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e1d8f8e9f09705645e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