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的世界,崩塌了。
更確切地說,李雪琴曾經確信的,以為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喜歡和愛的世界,陷入崩塌。
這一切的開端,是一個擁抱。
李雪琴切菜受傷,陳瑜跑去擁抱安慰。
李雪琴原以為自己太重,陳瑜肯定抱不起來,但沒想到 27 歲的她,在一個小女孩的懷中轉起了圈圈。

李雪琴奔走相告——原來,自己可以被抱起。
24 歲那年,李雪琴曾為了和喜歡的男孩在一起而拼命減肥。
她滿心期待,等瘦下來和他牽手,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打擊。
男孩并不喜歡她,反而多次傷害。

于是李雪琴后退了,她開始封閉自己,不再跟任何人擁抱,也不再做被騰空抱起的 " 夢 "。
她一直以為,自己太胖,抱不起來是合理的,不被喜歡也是合理的;但陳瑜讓她知道,這樣的因果關系并不成立——問題不在自己,而在別人:
" 我心里有一塊曾經枯萎的地方,今天因為你,又發了一顆小小的芽。"
從北大學霸到喜劇演員
李雪琴經歷過兩次 " 爆紅 "。
幸運的背后,裹藏著無盡的痛苦。
第一次,是偶然的幸運。
19 年拍攝短視頻,意外火了。
直白的臺詞、拘謹的表演、呆楞的狀態,再加上娛樂圈眾人的回應,讓她瞬間出圈。

觀看者多,欣賞者少。
有人說她嘩眾取寵,有人說她裝傻充愣,直到眾人知道她是北大畢業的,罵聲開始從四面八方撲來——
" 北大學子,何以至此?"
可無人知曉,在北大的日日夜夜,李雪琴受盡煎熬。

第一次發現異樣是在大三,當時她會因無法控制的小事情緒崩潰。
一支筆不慎掉落,她也會瞬間陷入難過。
當時學心理的男友告訴她,也許她得抑郁癥了。
大四那年,事情變得逐漸不可控——
男友背叛、求學焦慮,她開始嘗試自殺,并多次將刀刺入手腕。
她當年最平靜的時光,是在店里洗盤子的一兩個小時。
除此之外,全是折磨。
生活對她來說,失去了色彩。
她走進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期待醫生悄悄幫她度過此劫,但是醫生告訴她,必須上報學院。
學院知道就意味著媽媽知道,這是李雪琴最不想看到的。
為了瞞著媽媽,她痛哭哀求,就差跪在地上,用她的話來說:
" 這輩子沒有那么求過人。"
可是,她未能如愿。
后來的采訪中,她說那是她對北大最失望的一次:
" 第一次主動向外求救,便遭遇特別大的打擊。"

在紐約大學讀研那段時間,她過得更不快樂。
紐約高樓林立,但人味淡泊。
她嘗試社交、參加校友會,卻像隱形人一樣始終被冷落。
就連那種擅長社交、要了所有人聯系方式的人,也漏掉了她。
她伸向外界的手,無人在意。
抬頭看不到晴天,街邊盡是流浪漢和垃圾,樓房雖高卻充滿逼迫,李雪琴的世界再度晦暗,她快撐不下去了。
她不想再開口說話,只想弄死自己。
好在媽媽和好友及時呼喚她回國,解救了她岌岌可危的靈魂。
再后來的故事,互聯網上全都有跡可循。
因為那組喊話視頻,李雪琴第一次火了。
關注度撲面而來,李雪琴誠惶誠恐。就在那段時間,她依然想自殺。

有一次她反反復復折騰了一小時,最后決定放下刀片,加班做 ppt。
就這樣,李雪琴一直在掙扎和糾結中,痛苦地活著。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 2020 年,李雪琴參加《脫口秀大會》第三季。
她遇到了李誕,真正意義上的伯樂。
李誕頂住壓力,復活李雪琴,這個 " 天才少女 " 自此走向成名之路。

一集又一集的爆梗,一句又一句的高能,那年夏天,李雪琴用實力證明了自己:
" 宇宙的盡頭是鐵嶺 "
" 你有你的選擇,而我選擇王建國 "
" 我對北京說再見,北京說,你誰呀 "......
從此," 網紅李雪琴 " 式微," 才女李雪琴 " 居上。

李誕說李雪琴:" 只要生活足夠倒霉,是不需要創作的。"
的確,正如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那些倒霉的過往,讓李雪琴的 " 段子 " 更有生機。
那一年的李雪琴,幾乎無人不稱贊。
總是 " 要死不活 " 的李雪琴,通過《脫口秀大會》收獲了滿滿的喜愛和關注,也打開了她進軍喜劇界的門。
第一次爆紅,有人關注她,但很少人喜歡她;而第二次爆紅,大家很難不喜歡她。
從北大到紐約,短視頻到脫口秀,綜藝嘉賓到喜劇演員,李雪琴的經歷轉折,更像一場漫長的自我解放和救贖,一步步走出絕望和低谷。
"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只是后來拼命活著。"
壓抑的年少時光
李雪琴從小就知道自己不好看,因為事實很明顯:
六七歲的小孩也不愿意跟她一起玩,還用盡各種侮辱詞匯,謾罵她。
最可怕的,不是她不被喜歡,而是若有人喜歡她,那個人也會被所有人嫌棄。
" 厭屋亦及烏 ",她被孤立,與愛隔絕。
青春萌動,她也有喜歡的異性,可收到的回答往往是:
" 跟你談戀愛,我的哥們會嘲諷我 "
" 他們會覺得我腦子有病 "
" 你很好,但我想找個(外貌)基因好的 "......
沒有一個青春少女能消化如此龐大的惡意,李雪琴硬生生忍了下來。
那些冷言冷語,像一根又根尖銳鋒利的刺,早就密密麻麻扎進李雪琴的身體,融入血肉骨髓。
經年之后,但凡觸碰,依然會疼。
那時起,李雪琴心底就種下了那顆,自我懷疑的種子——不配被喜歡。

有些不幸,是緊緊相連的。
初三那年,家里突遭變故。
爸爸生意失敗跑路,留下一屁股債,媽媽情緒也瀕臨崩潰。
旦夕之間,李雪琴就成了媽媽的唯一精神支柱,被迫懂事。
她變得小心翼翼,凡事先看媽媽的臉色,雖然她是女兒,但常常要反過來哄媽媽。
就像她說的,她帶著媽媽長大。

很多人都覺得李雪琴原生家庭很糟糕,爸爸不疼、媽媽不愛,但其實不完全如此。
那段時期的她和媽媽,更像是危難之際的互相保護。
只不過一切太突然,方法用錯了,明明互相擔憂,卻無端給了彼此壓力:
李雪琴擔心媽媽自責,所以一直保持第一,哪怕是考到第二,都覺得對不起;
媽媽也怕李雪琴影響成績,每當她貪玩、看電視,都會招去罵聲。
走出那段艱難時光,母女二人的相處自在融洽,否則也很難有《脫口秀大會》中,那些出彩的 " 媽媽梗 "。
也許就像那句," 吃過很多苦的人,只需要一點點甜。" 李雪琴對父母始終包容。
哪怕是當年跑路的爸爸,李雪琴也沒有抱怨,反而格外珍惜。
一九年,不會用外賣軟件的爸爸,從鐵嶺帶蛋糕到北京,給女兒慶生。
因為過于跋涉,蛋糕早就化得不成樣子,但李雪琴心滿意足地吃了:
" 還有一個皇冠 "
" 我覺得特別好吃 "

看著蛋糕,她無數次哽咽,也無數次淚流滿面,那一刻她的內心應當是被愛填滿了的。

只是,后來再好,當年的傷害與遺憾總是存在的。
因為長久的壓抑、察言觀色,李雪琴變得極度討好、敏感懷疑。
即使,對方失約在先,讓她苦等一小時,也不能發脾氣。
因為,對方遲到,一定有原因,但自己生氣便是不夠體諒。
經歷過太多否定,她擅長把一切歸因于自己。
這也是為什么,當陳瑜抱起她后,她會奔走相告,反復確認。因為她對自己充滿懷疑。
李雪琴深知自己的性格缺陷,多次在采訪中坦承自己的脆弱、敏感和痛苦,也說自己在努力自我療愈。
但沉疴舊疾,難以根治。

越挫越勇的愛情
在愛情上碰壁的李雪琴,屢敗屢戰。
初戀發生在大學,兩個人處得很純真,每天在未名湖散步、聊天,樂呵地吃著老家拿來的咸鴨蛋。
雖然畫風不算撩人,但也青澀可愛。
只是,好景不長,她以為的單純男孩,喜歡上了一個有對象的女孩,整日為她鞍前馬后。
對于自己的移情別戀,男生并不覺得羞愧,反而詢問李雪琴,要表白嗎?
李雪琴只好說:" 那你去吧 "

第一段戀情沒有治愈李雪琴,男生給她的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 " 友情 ",還是那種從未有過疼惜的。
男生幾次劈腿,每一次都會讓李雪琴出謀劃策,絲毫不擔憂曾作為女友的李雪琴,也會傷心。

初戀之后,李雪琴也談過幾段戀愛,只是從她的講述來看,依舊不那么圓滿。
她借父親之口說過一個段子:
" 連奧特曼你都不信,為什么會相信,一個男人會愛你一輩子呢?"
講的是她一段被二次傷害的感情。
她和男生相戀,而后受傷分開。
但就像很多在愛情中猶豫徘徊的人一樣,她選擇了復合,也像很多復合后的情侶一樣,他們重蹈覆轍。
傷害加倍了,心碎也加倍了,她躲在家里偷偷哭泣。

不難發現,李雪琴對待愛情好像總是缺了一些理智,一頭扎進去,撈得渾身傷。
楊冪做客的那期節目,她講述了自己新近的感情狀況——鼓起勇氣戳破窗戶紙,但被拒絕了:
" 我太喜歡他了 "
" 他拒絕我了,我也是喜歡他 "
" 可喜歡了 "
李雪琴眼中,對方魅力十足,但從好友的講述中,大家隱隱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閑來找李雪琴打發時間,煩悶找李雪琴消愁,但內心卻不愿承擔任何責任。
毛不易委婉地表示:" 我不是太懂這是啥行為。"
結果赤裸裸擺在眼前,李雪琴還是丟不掉對他的喜歡。

也許因為自幼缺愛,李雪琴更渴望被愛的感覺,但若被愛很難,那自己也很愿意先去愛人。
她愿意先邁出那一步,拼命達到對方的標準;也愿意克服惰性,只為對方做飯。

她不在乎學歷差距,只問是不是互相喜歡;

哪怕遍體鱗身,李雪琴依然追逐愛情。
只是在追逐的過程中,她也一點點變得更加清醒。

往事無法更改,但能從中吸取教訓,也是好的。
2019 年時,李雪琴送給十年后的自己一句話:" 你寫了一頁都在關心別人,現在也這樣嗎?"
但愿以后,無論是愛情還是其他,她都能學會先顧自己。
李雪琴如此,你我亦如是。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34995b15ec0433b0c507e